地入齐河县,城仍晏子封。
禳星词正大,枕股义从容。
节俭砭时失,流连究主讻。
但存足欲戒,邶殿益何庸。

【注释】

晏城:即晏子城,春秋时晏子为齐上卿封地于此。晏子,春秋齐国大夫,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

入齐河县:晏子在齐国做官时曾被封于晏城,后来晏子被罢官回到故乡。

枕股义从容:指晏子在任地方官时,经常坐着休息时仰卧双腿,态度从容安详。

节俭砭时失:指节俭的风气已经丧失了。砭,通“砭”,治疗的意思。砭时失,纠正时弊。

流连主讻(zǎn):指留恋奢侈的生活。主讻,同“主侈”。

足欲戒:满足欲望的戒律。

邶殿(pídiàn):古代宫名,因位于邶山而得名。邶,山名,在今陕西韩城南面。一说邶、邶二音相近,邶山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附近。

何庸:什么用场。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借晏城来表现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患之情。

首句写晏城的历史背景;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贤相,他一生清正廉洁,为政以德,深得百姓爱戴。他曾任齐国上卿,后因反对齐王宠信佞臣而遭到排挤,被迫出奔至自己的家乡晏城。这里,诗人将晏子与晏城联系起来,既点明了晏城的由来,又突出了晏子作为历史人物的典型形象。第二句紧承首句,进一步说明晏子被罢官的原因。晏子虽然为政清廉,但是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中却被视为异己,最终导致他不得不离开齐国,远离家乡。第三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看法。他认为当时社会风气中存在着一种奢华浪费的现象,这种风气已经失去了应有的节制和规范,甚至成为了一种奢靡之风,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第四句紧承第三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之情。他认为人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欲望,而不是沉迷于奢侈的生活方式之中。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保持自己的品德修养。

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明快,结构紧凑完整。它通过晏城这个历史背景来引出对社会风气的担忧和忧虑,同时通过对晏子生平事迹的描述,为诗歌增添了浓厚的历史色彩和文化内涵。此外,诗歌还运用了一些典故和比喻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