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有约去恐迟,中宵揽衣起问夜。
平明连骑出城南,一径斜穿柳阴下。
曲渚回塘趁马蹄,红鱼拨剌惊湍泻。
花林渐入东丰台,栏纡万字墙低亚。
司马园林兰若边,闲亭喜得从容借。
开尊促坐香盈襟,婪尾春光未雕谢。
羲轮欲转西山青,倚醉寻芳过邻舍。
吟鞭逼逐游蜂狂,咀啮英华如啖蔗。
扑面蘋风日夕高,惜花还为花生怕。
梁鸿蒋诩期不来,胜事已偏从笑骂。

【注释】

芍药:芍药花。

迟:晚。

梁药亭:梁元帝的园林。

蒋京少:蒋京,即蒋士铨,字心馀(一作士铨),号心余、南江,晚年更号南江子,江西铅山人。明崇祯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有《秋水渔隐词》。不至:未能到达。用东坡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韵:用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句。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于宋牧仲父子丰台看芍药时,看到芍花盛开却迟迟未开,于是起而邀约友人一起赏花,然而约定的朋友却未能到。于是诗人在月光下,倚着栏杆,欣赏着满园春色,吟诗作词,直到深夜方罢休。全诗描写细腻入微,生动传神。

第一句,写芍药尚未开放,诗人约了好友去观赏。“看花有约”,表明诗人与友人早已相约,要一同赏花。“去恐迟”,表明诗人担心不能按时赴约,因为芍花尚未开放。

第二句,写诗人夜深时分起床,披衣出门,询问朋友是否迟到。“中宵揽衣起问夜”,描绘出一幅诗人半夜醒来起身,披衣而出,急切地询问友人是否迟到的情景。“夜已深,但诗人还牵挂着朋友,可见他友情之深厚。”

第三句,写清晨时分,诗人与友人联骑出城,一路向东南方行进。“平明连骑出城南”,描绘出一幅清晨时分,诗人骑马与友人联袂出城,一路向东南方行进的景象。“一径斜穿柳阴下”,描绘出一条小路,斜穿过柳树的荫影,诗人与友人沿着这条路行进。

第四句,写芍花逐渐进入东丰台。“曲渚回塘趁马蹄”,描绘出芍花逐渐进入东丰台,诗人与友人骑着马,沿着曲折的小溪和池塘前行。“红鱼拨剌惊湍泻”,描绘出小溪中的鱼儿跳跃,惊动湍急的水流。

第五句,写芍花渐入东丰台,诗人与友人来到栏纡万字墙低亚。“栏纡万字墙低亚”,描绘出芍花逐渐进入东丰台,诗人与友人来到低矮的围墙前。“司马园林兰若边”,描绘出芍花逐渐进入东丰台,诗人与友人来到园林的旁边。

第六句,写芍花渐入东丰台,诗人与友人在园林里漫步欣赏美景。“闲亭喜得从容借”,描绘出芍花渐渐进入东丰台,诗人与友人在园林里找到了一个舒适的亭子,可以尽情欣赏芍花美景。

第七句,写芍花渐入东丰台,诗人与友人坐在亭子里饮酒赋诗。“开尊促坐香盈襟”,描绘出芍花渐渐进入东丰台,诗人与友人围在一起开樽饮酒,花香四溢。

第八句,写芍花渐入东丰台,诗人与友人吟诗作词,直到深夜才罢休。“婪尾春光未雕谢”,描绘出芍花渐入东丰台,诗人与友人吟诵诗词,直到深夜才罢休。

第九句,写芍花渐入东丰台,诗人与友人倚着栏杆欣赏美景。“羲轮欲转西山青”,描绘出芍花渐渐进入东丰台,诗人与友人倚着栏杆,看着太阳缓缓落下西山的美景。

第十句,写芍花渐入东丰台,诗人与友人倚着栏杆,感受着春天的气息。“倚醉寻芳过邻舍”,描绘出诗人与友人在芍花的香气中陶醉,一边走一边寻找美丽的花草。

第十一句,写芍花渐入东丰台,诗人与友人在芍花的香气中陶醉,一边走一边寻找美丽的花草。“吟鞭逼逐游蜂狂”,描绘出芍花的香气吸引了蜜蜂,诗人与友人一边走一边追赶蜜蜂。

第十二句,写芍花渐入东丰台,诗人与友人在芍花的香气中陶醉,一边走一边寻找美丽的花草。“咀啮英华如啖蔗”,描绘出蜜蜂在芍花的花粉中品尝美食,仿佛像吃甘蔗一样甜蜜。

最后一句,写芍花渐入东丰台,诗人与友人被芍花的芬芳所吸引,忍不住想要靠近花朵。“扑面蘋风日夕高”,描绘出微风吹拂着脸颊,夕阳西下,芍花的芳香扑面而来。

尾联两句:“惜花还为花生怕”,表达了诗人对芍花的喜爱之情。“梁鸿蒋诩期不来,胜事已偏从笑骂”,表达了诗人对于错过赏花机会的遗憾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