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敷浅原见禹贡,千秋嘉遁游王孙。
蔚然灵秀甲天下,职方群岳难称尊。
夙从图史艳名胜,望见未得摇精魂。
春帆适过彭蠡渚,积翠忽共洪涛奔。
侧身仰望不可极,横压地轴排天门。
是日日霁湖气净,白云敛尽无纤痕。
炉峰剑峰总霄汉,其下列阜如鸱蹲。
玉龙隐见挂千尺,金波欲上白日昏。
虎溪鹿洞发幽想,恍涉瑶海瞻昆崙。
斯时夜色淡天宇,舵楼缥缈开层轩。
酌酒试揖五老饮,飘然逸兴谁堪论。
吁嗟匡君竟何许,芙蓉自碧明星繁。
狂吟欲就风乍起,篷窗卧听惊涛翻。

【注】

惟:只,只有。敷浅原:指禹治水之地。《尚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二:“《汉书·郊祀志》:‘禹会诸侯於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史记·夏本纪》:‘禹东至榑木之处,西至三危之国。’……然则《禹贡》敷土、定九州,盖即此文也。《尔雅·释地》:‘彭蠡之泽,阳湖也。’《书·禹贡》:“彭蠡既潴,阳侯之波。”《尔雅·释地》:“彭蠡,鄱阳也。‘南江之膏,南河之波。”《周礼·职方》:“岛夷卉服:黑齿雕题交趾。’注云:‘今南海中,有雕题交趾之民。’然则‘彭蠡’即‘南江之波’也。是禹所居之水,即彭蠡之泽也。彭蠡望匡庐,以“望”字起,见其高远。

用澹亭:作者游憩之所名。悬空寺: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的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下,海拔2300米,因寺建于悬崖壁间而得名。

译文:

只看到禹治水之地的浅原,就感到千秋来人们在这里避世的幽静和安逸。

那里自然景观秀丽,天下无双,它比那些群岳都难称尊贵。

我很早以前就从图史中了解到它的美丽,但还没有机会真正观赏到它,现在却有幸在春天乘船路过这里,只见翠绿的山峰与浩大的洪涛相撞,令人心旷神怡。

站在高处向上看,那层云飞流直下,横压着大地,好似天门一般。

那天天气晴好湖光明媚,白云敛尽没有纤痕。

炉峰剑峰都在天上,它们以下的小山峰如鸱蹲伏。

云雾缭绕时隐时现挂在千尺高的山峰上,金光闪烁欲上白日而天色已昏暗。

虎溪鹿洞使人发思古幽情,仿佛涉过瑶池去瞻仰昆仑山。

这时夜色已经淡了天际更开阔,舵楼缥缈在层轩中。

我们举杯劝饮共饮五老酒,飘然自得的情趣谁可论评。

唉!匡庐山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芙蓉花正开得茂盛,明星繁烁。

狂吟诗兴正浓忽然风起,篷窗里卧听惊涛翻滚翻涌。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江西庐山后写的一首七律。庐山又名匡庐,在今九江市北,因南朝时陶宏景曾在山中隐居修道,故又称陶山。庐山风景优美,自古以来为文人墨客所向往。诗人泛舟彭蠡(今安徽巢湖)时,顺流而下,经过鄱阳湖区,遥望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名胜古迹,不禁想起庐山的美景。因此,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并抒发了自己对庐山的热爱之情。

首联写庐山地势高峻,禹帝治水之地。诗人只用“惟敷浅原见禹贡”一句,便把读者引入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当年禹帝治理洪水时的雄伟场面,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

颔联两句写庐山的地理位置及其自然景观之美。诗人用“灵秀甲天下”来形容庐山的自然风光非常秀美,无与伦比;“甲天下”则是指它在全国所有名山之中最为突出,无人能及。这一联既写出了庐山的自然环境,又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感受。

颈联两句写庐山的高耸入云、险峻壮观。这两句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使庐山显得更加神奇莫测。同时,这一联也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喜爱之情。

尾联两句写诗人在庐山的所见所感。诗人在船上眺望着远方的庐山,只见一片翠绿的山峰与浩大的洪涛相互撞击,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两句诗不仅描写了庐山的山水景色,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全诗通过对庐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自己家乡的情感。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庐山的山水景色,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美丽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