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百千峰,兹何独称长?
大巧不炫奇,尊严故无两。
中天开帝廷,万灵此朝飨。
肃穆垂冕旒,森严排甲仗。
梯空一万重,拔地九千丈。
烟云升及腰,日月行在掌。
群山自言尊,对之失气象。
譬如见真人,群雄自头抢。
苍苍百里外,孤标已瞻仰。
即之如可亲,攀之莫能上。
石阙望峨峨,天桥瞩朗朗。
载肉无由升,徒然结遐想。

【注释】

1.天都峰:黄山的一座高峰。

2.兹何独称长:这里为什么唯独被称为长。

3.大巧不炫奇,尊严故无两:最大的技巧是不用炫耀,因为庄严使人显得更加高贵。

4.中天开帝廷,万灵此朝飨:在最高的地方开辟了皇帝的宫殿,所有的神灵在这里接受祭拜。

5.肃穆垂冕旒,森严排甲仗:庄重严肃,悬挂着华丽的冠冕,排列着威严的仪仗。

6.梯空一万重,拔地九千丈。烟云升及腰,日月行在掌:从高处看就像踏着云雾,仿佛伸手就能触及云和太阳。

7.群山自言尊,对之失气象:群山似乎在夸耀它们的崇高,但面对它们我失去了原有的气象。

8.譬如见真人,群雄自头抢:就好像遇到了真人,群雄自会向他俯首致敬。

9.苍苍百里外,孤标已瞻仰:远处的山峰在百里之外,但已经能远远地仰望到了。

10.即之如可亲,攀之莫能上:虽然它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只能远远地欣赏。

11.石阙望峨峨,天桥瞩朗朗:仰望巍峨的石阙,俯瞰壮丽的天桥。

12.载肉无由升,徒然结遐想:无法携带任何物品升到上面,只有徒然地幻想着。

【赏析】

《天都峰》是明代诗人杨慎游历黄山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黄山天都峰的雄伟与高峻。

第一段:写天都峰的高耸入云。“兹何独称长”,点出黄山之最,突出其高峻。

第二段:写天都峰的神韵。“大巧不炫奇”,以“大巧”形容人世的纷扰,而将“神韵”喻为天上的仙境。“尊严故无两”,以“尊严”形容天都峰的尊贵,强调其无与伦比的地位。

第三段:写天都峰的神秘。“中天开帝廷,万灵此朝飨”,将天都峰比作天庭中的玉皇大帝,所有神灵都在其中朝见。这是对天都峰的极高赞誉。

第四段:写天都峰的壮观。“肃穆垂冕旒,森严排甲仗”,用“肃穆”形容天都峰的庄重、威严,用“甲仗”形容其排列有序、森严有序。“梯空一万重,拔地九千丈”,用夸张的手法描述天都峰的高耸入云,仿佛有一万层梯子,直插云霄;又像有九条腿,能够拔地而起,直达九千丈。

第五段:写天都峰的神奇。“烟云升及腰,日月行在掌”,将烟云比作人的腰部,将太阳、月亮比作手掌,形容天都峰的神奇之处。

第六段:写天都峰的神秘。“群山自言尊,对之失气象”,将群山比作高人隐士,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非常自豪,但对于天都峰来说,却显得有些自卑。这是一种反衬手法,通过群山与天都峰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天都峰的尊贵地位。

第七段:写天都峰的传说。“譬如见真人,群雄自头抢”,将天都峰比作真人,让群雄们争相膜拜;又比喻为仙人降临,让群雄们争先恐后地前来拜访。这既是对天都峰的赞美,也是对当时文人墨客追求高远志向的一种隐喻。

第八段:写天都峰的美景。“苍苍百里外,孤标已瞻仰”,虽然距离遥远,但已经可以远远地眺望到天都峰的巍峨身影。这是对天都峰美景的赞美,也是对游人对美景的向往。

第九段:写天都峰的神秘莫测。“即之如可亲,攀之莫能上”,即使游人想要亲近它,也感到有些困难;即使想要攀登上去,也感觉无从下手。这是对天都峰神秘的一种描绘,也暗示了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敬畏之心。

第十段:写天都峰的永恒不变。“石阙望峨峨,天桥瞩朗朗”,仰望巍峨的石阙,俯瞰壮丽的天桥,这是对天都峰永恒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第十一段:写天都峰的宏伟壮阔。“载肉无由升,徒然结遐想”,虽然无法携带任何物品升到上面,但也只能徒然地幻想着。这是对天都峰宏伟壮阔的一种描绘,也是对游人无法亲身体验天都峰美景的一种无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