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关有界限东偏,圣域从新祀五贤。
顾我后来虚讲学,何人先悟竟逃禅。
尽容云懒看诸岫,长在山清羡此泉。
记得过桥曾待月,书声遥度一溪烟①。

【注释】

祖关有界限东偏:祖关,地名,位于江西萍乡。圣域:指佛教的圣地。从新祀五贤:《论语》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难言之交,无所不施。’”此处借以自勉。顾我后来虚讲学:顾,反照;讲学,学习。何人先悟竟逃禅:先悟,领悟佛理;逃禅,逃避儒家的教化。云懒看诸岫:云,云彩;岫,山崖上的洞穴或石壁。长在山清羡此泉:长在,永远;清,清静;羡,羡慕,喜欢。书声遥度一溪烟:书声,读书的声音;度,传达;一溪烟,形容声音传播很远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通过写自己在青原山游览时的感受和联想,表达了自己对佛学的理解和对读书人的赞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利场的厌恶和向往。

首句“祖关有界限东偏”,描绘了祖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这里的“界限”既是指地理上的界限,也是指文化上的界限。祖关作为一座古老的名胜古迹,自然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参观游览。然而,作者在这里却选择了“东偏”,意味着他对这片土地并没有太多的情感寄托,只是将其视为一处普通的景点而已。这种淡然的态度,正是他对于名利场的超然和淡泊的最好诠释。

第二句“圣域从新祀五贤”,则是对青原山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青原山自古以来就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因此这里的道教文化非常浓厚。而五贤则是道教中的五位重要人物,他们被后人尊为道教的宗师。作者在这里将青原山比作是“圣域”,将五贤比作是“祀”的对象,显然是在表达自己对于宗教文化的尊重和敬仰之情。

第三句“顾我后来虚讲学”,则是作者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这里的“虚讲学”可以理解为“空谈学问”,也可以理解为“没有实际行动”。作者在这里表示自己在面对名利场时,总是抱着一种虚无的态度,没有真正地去追求过功名利禄。这种态度虽然让他在世俗社会中过得轻松自在,但同时也让他失去了很多机会和挑战。

接下来的句子“何人先悟竟逃禅”,则是对佛教教义的深入思考。这里的“何人”可以理解为“谁”,也可以理解为“何时”。而“先悟”则是指先于他人领悟到了佛法的道理。这里的“逃禅”则是指摆脱了世俗的束缚,专心修行佛法。作者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法的独特见解,认为只有先于他人领悟了佛法的道理,才能真正地跳出名利场的困扰,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后半部分的诗句则都是作者在青原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其中“云懒看诸岫”一句,描绘了一个悠闲自在的场景。云彩懒洋洋地飘动着,仿佛在欣赏着周围的美景。而“长在山清羡此泉”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山水之间清新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这里的泉水清澈见底,流淌在山间小路旁,让人心旷神怡。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名利场的厌倦和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最后一句“记得过桥曾待月”,则是对过往经历的回忆和感慨。作者回忆起曾经走过一座桥的时候,等待月亮升起的情景。这里的“待月”既是指期待着月亮的出现,也是比喻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时间的珍惜之情和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于名利场的超然态度、对于宗教文化的尊重与敬仰之情以及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和独特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