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贯耳一书生,二百年来此继声②。
到手何曾关梦想,及身始觉触心惊。
君恩已重难云报,亲训常殷敢自轻?
犹是寻常三载过,细思何以副科名。

【注释】

①胪唱:旧时科举考试中,主考官在众考生前宣布应试人名,然后依次考问。②二百年:从唐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宋代的科举考试,共经历了200年。③触心惊:触动了作者的心。④君恩:指皇帝的恩惠。⑤亲训:指皇帝的亲自教诲。⑥副科名:取得功名。⑦“寻常”句:意思是,三年的科举考试,是平常的事,但仔细想想,又怎么能报答皇上的恩情呢?⑧三载:三年。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后,对主考官和皇帝表示感激之情的一首七律。

首联:“雷霆贯耳一书生,二百年来此继声。”这两句说,一个书生的声音如雷霆般响亮,二百年来,他继承着这种声音。这里既赞扬了诗人的才气,也表达了自己对科举制度的支持。

颔联:“到手何曾关梦想,及身始觉触心惊。”这两句说,虽然我从未想过会考取功名,但是当我知道这个好消息的时候,才感到震惊。这里的“触心惊”既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也透露出他对功名的向往。

颈联:“君恩已重难云报,亲训常殷敢自轻?”这两句说,皇帝的恩惠已经很深重了,我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而皇帝对我的期望也很高,不敢有任何轻视自己的意思。这里的“君恩”、“亲训”既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忠诚,也表达了他对功名的渴望。

尾联:“犹是寻常三载过,细思何以副科名。”这两句说,虽然这只是三年的普通经历,但是仔细想想,又怎么能报答皇帝的恩情呢?这里的“副科名”既是对功名的追求,也是对自己能力的质疑。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渴望,也表达了他对皇帝的感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