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文正应时而出,雨花台畔,战绩犹存,不独晋粤两疆,困苏嗷雁,秩宗三礼,业炳咨夔,威望震华夷,世爵允宜盟铁券;
溯先君敦好以来,风木庭前,乔荫幸托,讵料牛斗槎渺,才送司农,箕尾星沉,又伤太傅,大江流日夜,悲声何忍听铜琶。
【诗句】
并文正应时而出,雨花台畔,战绩犹存,不独晋粤两疆,困苏嗷雁,秩宗三礼,业炳咨夔,威望震华夷,世爵允宜盟铁券;
溯先君敦好以来,风木庭前,乔荫幸托,讵料牛斗槎渺,才送司农,箕尾星沉,又伤太傅,大江流日夜,悲声何忍听铜琶。
【译文】
曾国荃的功绩如同文正公一样,在雨花台畔,他的战绩依然存在。他不仅为晋和粤两地带来安宁,还使苏地得以免受敌人的欺凌。他遵循的三礼制度也如星辰般璀璨,他的威望足以震慑华夷。他的世爵荣誉应该得到铁券的保护。
追溯到先君与我们的深厚友情,我们曾经在风木庭前相聚,共享美好的时光。然而,我们没想到牛斗之间却有如此渺茫的距离,只能送你去司农之地。箕、尾二星已经消逝,你又因病去世,让人深感悲痛。长江之水日夜不息,听到你的悲鸣之声,我怎能忍住心中的悲伤,不愿听到那铜琶的悲歌?
【赏析】
这首诗是写给曾国荃的挽联,表达了对他的深深怀念和敬意。诗人以“并文正应时而出”开头,赞扬了曾国荃的英勇事迹和卓越才能。接着,诗人回顾了与曾国荃的深厚友谊,以及他在晋粤两疆的功绩。这些内容都展现了诗人对曾国荃的高度评价和敬仰之情。
诗人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通过“溯先君敦好以来”这一转折,引入了对曾国荃不幸离世的哀叹。诗人感慨道,他们原本期待在风木庭前继续共度美好的时光,但命运却如此残酷,让这段美好时光戛然而止。这种对比和反差使得诗人的悲痛之情更加强烈。
诗人以“长江流日夜,悲声何忍听铜琶”作为结尾,再次表达了自己对曾国荃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思。这句诗中的“长江流日夜”,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而“听铜琶”则暗示着诗人无法接受现实,无法忍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