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兼汉宋,业贯中西,七十年呕尽婆心,总效河间求实际;
人望神仙,我怀父执,三千里飞来噩电,独从海上哭秋波。
这首诗是挽郭嵩焘的。郭嵩焘(1818年-1891年),字伯琛,湖南湘阴人,清朝后期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于道光二十九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元年,任广东按察使、布政使等职;同治二年,任广西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光绪元年,改官礼部尚书,次年任总理衙门大臣。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第一句“学兼汉宋,业贯中西,七十年呕尽婆心,总效河间求实际”:这句话描述了郭嵩焘的学识和事业。他既精通汉学(儒家学说),也通晓宋学(理学);他的事业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也涉及到西方科学技术。郭嵩焘在七十年的岁月里,尽心尽力地为人民服务,就像河间的太守一样,追求实际效果。
第二句“人望神仙,我怀父执,三千里飞来噩电,独从海上哭秋波”: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郭嵩焘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他的个人情感和经历。他被人看作是神一般的存在,而我(指作者)则怀念着他的恩师父亲。虽然相隔三千里,但噩耗如同飞来的闪电一样突然而至,我只能独自在海上哭泣,感叹时光易逝。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郭嵩焘一生事迹的描绘,展现了他深厚的学养和崇高的人格。同时,通过“七十年呕尽婆心”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郭嵩焘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最后,通过对“人望神仙,我怀父执”和“独从海上哭秋波”这两句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郭嵩焘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亲人的哀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