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高寒见夏峰,百泉知傍草堂松。
鸾皇啸断无消息,谁念涂穷哭嗣宗。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语言和写法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着诗句中的重点字词来分析。“乙未”是写作时间,点明诗人在乙未年(1625)的春天,即公元1705年春,时值初春二月。“积雪高寒见夏峰”,意谓山巅上覆盖着白雪。“高寒”“积雪”“夏峰”等词语,渲染出一种苍茫冷清的意境,表现出诗人面对高山积雪,心情沉重,思绪万千。“百泉知傍草堂松”,意思是:众多的泉水知道是靠近草堂松林。“草堂松”指的是作者隐居处。“百泉知傍草堂松”,以“知”字表现百泉与草堂松的亲密关系;“傍”字表现它们紧邻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松树与泉水相互依存的情状。“鸾皇”指鸾鸟,传说中凤凰的一种。“鸾皇啸断无消息”,意谓鸾鸟悲啸,但已断无消息。这一句运用典故,借鸾凤之不至,表达了自己对孙钟元先生的思念之情。“谁念涂穷哭嗣宗”,意谓谁会可怜到哭泣声中,表达的是诗人对于孙钟元的悼念。

译文:

雪山上白雪皑皑,山峰耸入云端,山巅之上覆盖了厚厚的积雪,山脚之下,草木葱茏繁盛。

百泉旁有松柏树,它们相依相偎,彼此相亲相爱。

鸾鸟悲鸣长啸,但已断无消息,谁还会哀叹我贫穷困顿而哭泣?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思念之情。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一气呵成,感情充沛,意境幽远。

首句写雪山之高,用“高寒”二字,突出了雪山的巍峨壮观。“积雪”点明时令,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苍凉的背景。“夏峰”二字,既指雪山之高峻,也指雪山之洁白。一个“见”字,把雪山的雄伟、壮丽、洁白、高寒等特点全都勾勒了出来。

次句写山下草堂松树之多。诗人由眼前的雪山想到草堂周围,想象百泉之水滋润了草堂周围的松柏树木。诗人运用比喻手法,把百泉和草堂松树比作亲密无间的伴侣。这样写,既写出了百泉松柏的密切关系,又烘托出诗人对朋友孙钟元先生的怀念之情。

第三句直承二句,写鸾鸟的悲鸣长啸。诗人把鸾鸟的悲鸣长啸比作诗人自己的心声,表明他内心的痛苦与悲哀。同时,这一比也暗寓了他对朋友孙钟元先生生死离别的无限悲痛。

末句抒发诗人因得不到朋友的消息而感到的极度悲伤。“哭嗣宗”,是说诗人因思念孙钟元而伤心欲绝,痛哭流涕。

这首诗的构思巧妙,情景交融。前两句写雪景,后两句写草堂松柏和鸾鸟,前后照应自然贴切;写景与写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情景交融而又含蓄蕴藉,言近旨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