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天南万箐开,童山旷壤有遗材。
橡蚕不自乌江渡,蒟酱仍从益部来。
在远游民便聚啸,安边长策重耕裁。
时平不假书生计,喟古凭今足费才。
诗句解析
回首天南万箐开: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南方广阔地域的感慨。”回首”意味着回顾、思考,”天南”指遥远的南方,”万箐”即无数的山林,”开”是展开、展现的意思。整句诗表达了作者在看到南方广袤的山川之后,心中涌现出一种对这片土地深深的怀念和感慨。
橡蚕不自乌江渡:这句诗中的“橡”是指橡树,是一种常绿大乔木,而“蚕”指的是蚕丝,通常用来织造丝绸。”乌江”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象征性的河流,因为历史上著名的项羽就是乌江自刎的。这里的“渡”意味着渡过、通过,诗人可能在这里表达的是某种传承或者继承之意,即橡树和蚕丝这些宝贵的资源,并没有像乌江上的项羽那样自尽,而是继续被传承下来。
蒟酱仍从益部来:蒟酱是一种用蒟蒻(一种植物)制作的调味品,而“益部”很可能指的是今天的云南省。这里诗人可能在说,尽管地处偏远,但当地的特产仍然被人们所珍视并带向远方。
在远游民便聚啸:这句诗描绘了远离家乡的游牧民族聚集在一起的情景,“啸”指的是大声的呼号或歌唱。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这些游牧民族的观察和感受,他们虽然生活在遥远的地方,但依然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安边长策重耕裁:这两句诗强调了和平与农业的重要性。”长策”指的是长远的计划或策略,”安边”可能是指边疆的安定,”耕裁”则是指农业的发展和耕作技术的选择。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于维护边疆安全和发展农业的重视。
时平不假书生计:这里提到“时平”,即天下太平,国家富强。”书生”可能指的是读书人或者有学问的人,”生计”则是指生活来源。诗人在这里强调,即使在和平的时代,也不依赖读书人提供生计,而是依靠实际的农业和手工业。
喟古凭今足费才:最后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感慨。”喟古”指的是对古代的感叹,”凭今”则是指依靠现在。”足”表示足够、完备。诗人可能认为,对于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我们有足够的才学和智慧去欣赏和借鉴;而对于现在的和平时代,我们同样不需要过多的才能就能享受到。
译文
回首天南万箐开,童山旷壤有遗材。
橡蚕不自乌江渡,蒟酱仍从益部来。
在远游民便聚啸,安边长策重耕裁。
时平不假书生计,喟古凭今足费才。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贵阳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个人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历史的反思。首联“回首天南万箐开,童山旷壤有遗材。”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豪。接下来,“橡蚕不自乌江渡,蒟酱仍从益部来。”描绘了当地特产的流传和保护,以及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远游民便聚啸,安边长策重耕裁。”反映了诗人对边疆安全和农业发展的重视,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最后两句“时平不假书生计,喟古凭今足费才。”则表现出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当前时代的深刻理解。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哲理,是对个人命运、历史变迁和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