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峰相忆不相识,中著茅亭定可怜。
那更西湖似西子,横陈日日小窗前。
【注释】
为舒凫题吴山草堂:给舒凫题写吴山草堂的诗。舒凫,即舒岳,诗人友人。吴山在今江苏苏州市,有草堂一座,名吴山草堂,是当时文人骚客吟咏之地。吴山草堂,指诗人所居之处。
两峰相忆不相识,中著茅亭定可怜。
两峰:指太湖中两个主峰缥缈峰和洞庭峰。两峰,一称天目、天柱二峰,在浙江湖州市境内。相传两峰形似双龙对舞,故又名龙山。
忆:思念。
不相识:指太湖中的两座山峰。
中著茅亭:意即太湖中的两座山峰之中,有座茅舍般的小亭子。中着,特指太湖中的两座山峰。
可怜:可爱。
那更:哪裹更。
西湖:指杭州西湖。西湖景色秀丽,自古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
西子: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以美色闻名。这里用西湖比喻西子,形容西湖之美。
横陈:摆放,陈设。
小窗前:即小窗畔。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当时诗人与友人舒凫同游太湖,至湖州吴山,见其上有吴山草堂,便赋诗一首。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太湖之滨观赏风景、欣赏美景时的情景。全诗意境优美,形象生动。
首联“两峰相忆不相识”,诗人描绘了太湖中的两座山峰,它们仿佛是一对久别重逢的朋友,相互倾诉着彼此的故事,但却互不相识。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山峰赋予了人的情感,使整幅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第二联“中著茅亭定可怜”,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太湖中两座山峰之间的小亭子。这个小亭子就像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太湖之中,显得格外美丽动人。这里的“中著”指的是太湖中的两座山峰之间的位置,而“茅亭”则是指这个小亭子。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他对这个小亭子的赞美之情。
第三联“那更西湖似西子”,诗人将目光投向了西湖,他发现西湖的美丽不亚于西子。这里的“那更”表示更加、更甚之意,而“西湖似西子”则是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词,他认为西湖的美丽堪比西子。
尾联“横陈日日小窗前”,诗人描绘了一个画面:每天阳光明媚的时候,他都会在小窗前欣赏美丽的西湖景色。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喜爱,又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太湖之滨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让人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