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人之悼廉颇,为闻鼙鼓;
孔子不殇汪踦,曰执干戈。

【注释】

赵人:指战国时期赵国人民。廉颇(jiānpái):赵国的名将,以勇猛善战闻名。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殇(shāng):未成年而死。汪踦(yī):鲁国贤士。

执干戈:拿着干戈,即持武器。古代兵器中,矛和戈为最常用,因此执干戈是持剑的意思。

【赏析】

《挽刘玉堂等联》是一首悼念刘玉堂的挽联,全联共四句,用典贴切,意境高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第一句“赵人之悼廉颇”引用了战国时期赵国人民哀悼廉颇的故事。廉颇是赵国一位著名的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公元前279年,秦国攻打赵国,廉颇率军抵抗。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勇猛冲锋,最终大败秦军。战后,人们纷纷称赞他的英勇无畏,称他为“赵人之悼廉颇”。这一句通过典故表达了人们对廉颇英雄事迹的崇敬和对他的怀念之情。

第二句“孔子不殇汪踦”引用了孔子对汪踦的评价。汪踦是一位鲁国的贤士,以正直善良而闻名。据传,有一次鲁国人被敌人追赶,汪踦挺身而出,与敌人搏斗,最后壮烈牺牲。孔子评价他说:“君子死,其义不朽。”这句话意味着君子即使死去,但其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将永存于世。这一句通过典故表达了人们对汪踦高尚品质的赞美和对他的怀念之情。

第三句“执干戈”出自《论语·宪问》:“子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路曰:‘敢问为国?’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禽曰:‘子何以知其至乎?’子曰:‘以忠信为甲兵,以礼义为干戈。’”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依靠忠诚和诚信,就像手持干戈一样重要。这一句通过典故表达了人们对忠诚和诚信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奋斗的精神的赞赏和怀念。

第四句“为闻鼙鼓”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国效力时,曾因与蔺相如发生冲突而受到排挤。后来,秦国攻打赵国,廉颇请求出战,但因身体原因未能成功。于是,他退而求其次,请求担任军队的副手,协助指挥战斗。然而,由于蔺相如的阻挠,他未能实现愿望。后来,廉颇得知秦国即将进攻的消息后,深感羞愧不已,认为自己没有为国家做出贡献,反而拖累了国家的利益。于是,他决定离开赵国,去燕国寻求庇护。这一句通过典故表达了人们对廉颇爱国情怀的理解和对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赞赏和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个人得失和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