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溪中吟,再作溪中吟。
溪中有空翠,日日娱人心。
伊余结胜侣,恋赏盈冲襟。
峰回近忽远,湍减昨成今。
云松窥倒影,水竹澄幽阴。
村市傍渡口,炊烟出树深。
仙源三十六,迢递不可寻。
风鸣滩泻碧,日射潭摇金。
以兹厉揭意,舟师力何任。
迟回忆昔贤,高唱谁嗣音。
【赏析】
《次韵王立之游云门寺》,是一首七言律诗。首二句写泛舟若邪溪,日日为翠绿的溪景所娱悦;三、四句写与友人结伴同赏;五、六句写欣赏风景;七、八句写欣赏水竹之美;九、十句写村市之美;十一、十二句写仙源之美;十三、十四句写滩声之美;十五、十六句写潭光之美;十七、十八句写以美景激厉自己之意,并慨叹舟师力何任;十九、二十句写追忆先贤,高唱谁嗣音。全诗融情于景,借景言志,表达了诗人游览自然景观后,激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向往之情。此诗在描写景物时,既注意了整体布局,又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精雕细琢,使诗中所写的山水之美,栩栩如生。
“次日再泛若邪溪至平水肩舆游云门寺二首”是说第二天再乘船去游览若邪溪,然后到平水去乘船游览云门寺。若邪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县境,是一条清澈的山溪;而云门寺则在今天的浙江省兰溪县境内。这首诗作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春天,当时王立之正在平水,于是邀请诗人一起出游,并作诗相赠,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向往之情。
第一句“一作溪中吟”,即“一日复溪中吟”。“一作”是古代诗歌写作的一种习惯用语,意思是“也”;“溪中吟”则是说诗人在若邪溪中游玩时,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句来了。第二句“再作溪中吟”,即“再咏溪中吟”。这是说诗人第二次来到若邪溪时,再次吟诵起刚才所吟诵的诗句来。这里的“溪中吟”、“再溪中吟”都是说诗人在若邪溪中游玩时,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句来了。第三、四句“溪中有空翠,日日娱人心”,“空翠”指清澈碧绿的水面上飘浮着的白云彩,这里用“空翠”来形容若邪溪水的澄澈明净;“娱人心”则是说这美丽的景色让人感到愉悦和快乐。这里的“娱人心”就是形容诗人在若邪溪中所感受到的那种愉悦心情。第五、六句“伊余结胜侣,恋赏盈冲襟。”“伊余”指的是作者自己,而“胜侣”则是指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或伙伴们。“恋赏”则是指留恋观赏,而“盈冲襟”则是指满心欢喜的心情。这里的“恋赏”就是形容诗人在若邪溪中所感受到的那种喜悦心情。第七、八句“峰回近忽远,湍减昨成今。”“峰回”是指山峰曲折环绕的样子,而“湍”则是指急流。“回近忽远”是说山峰曲折蜿蜒地环抱着若邪溪,而“湍减昨成今”则是指急流由昨天的湍急变得平静了下来。这里的“湍减”即指水流减缓的意思。第八句“云松窥倒影,水竹澄幽阴。”是说在若邪溪中游览时,抬头可以看到云雾缭绕的松树的影子,低头则能看到清澈明亮的水竹的影子。第九、十句“村市傍渡口,炊烟出树深。”是说村落中的市场傍着渡口,炊烟从树林深处飘出。这里的“村市”指的是村落中的市集或市场,而“渡口”则是人们过河的地方。第十一句“仙源三十六,迢递不可寻。”是说仙源有三十六个景点,它们分布在遥远的地方,无法寻找到。这里的“仙源”指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而“迢递不可寻”则是说那些遥远的景点非常难以寻觅。第十一、十二句“风鸣滩泻碧,日射潭摇金。”“风鸣滩”指的是风声大作时江面上波涛汹涌的景象,“泻碧”则是形容水流湍急时波涛翻滚的样子。这里的“日射潭摇金”则是说阳光直射时水面闪烁金光的景象。这里的“日射”即指太阳照射的意思。第十三、十四句“以兹厉揭意,舟师力何任。”“以兹”即因为这样的美景而激起了我奋发向上的决心,“厉揭意”则是振奋精神的意思。这里的“舟师”指的是船夫或船工。第十四句“迟回忆昔贤,高唱谁嗣音。”是说回想起过去那些贤达的人也曾高唱过诗词歌赋,而他们的声音却已不复存在。这里的“高唱”即指大声歌唱的意思,而“嗣音”则是指继承前人的诗词歌赋等传统艺术形式的人。这里的“嗣音”也可以理解为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形式的人才。整首诗在描写景物时,既注意了整体布局,又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精雕细琢,使诗中所写的山水之美,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