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至正末,养素栖田园。
自号小栗里,旷然脱尘樊。
文敏之外孙,画迹可晤言。
檐端机山秀,篱下谷水源。
著书自抱瓮,为农常叩盆。
修修疏竹里,欲往造其门。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 过张聚五斋观王叔明为陶九成作南村图次卷中全思诚韵
- 过张聚五斋: 可能指的是某个地点或场所的名称,“五斋”在这里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名称,或者是某种文化、艺术的聚会场所。
- 王叔明: 王叔明可能是一位画家或艺术家,也可能是诗中提到的诗人的名字,但在此上下文中更可能是画家。
- 为陶九成作南村图: “为陶九成作南村图”表明有人在绘制一幅名为《南村图》的作品,而“陶九成”可能是该画作的创作者或赞助者。
- 次卷中: “次卷”意味着这幅作品是原作的一部分或者复制品。
- 全思诚韵: “全思诚韵”似乎是对这幅作品的评价或者作者的创作特点的概括,表达了对作者深思熟虑和真挚情感的赞赏。
- 陶公至正末,养素栖田园。
- 陶公: 陶公可能是指陶渊明,他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田园诗著称。
- 至正末: “至正”是元顺帝年号的一个时期,而“末”通常用来表示时间的结束。这里可能是在描述某个历史时期或时间背景。
- 养素: “养素”可能指的是隐居不仕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方式。
- 栖田园: “栖田园”描绘了陶渊明选择在乡村田园中居住生活的情景。
- 自号小栗里,旷然脱尘樊。
- 自号: 诗人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名,可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个性或志向。
- 小栗里: “小栗里”可能是诗人隐居的居所名称,也可能有象征意义,如小巧而美丽的居所。
- 旷然脱尘樊: “旷然”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纷扰的心境,“脱尘樊”则强调了与世俗生活的隔绝和独立。
- 文敏之外孙,画迹可晤言。
- 文敏之外孙: 这里的“文敏”可能是诗人的祖父或曾祖父的名字,而“之外孙”则暗示了诗人与这位文敏之间可能存在的家族关系。
- 画迹: “画迹”可能指的是绘画作品的轮廓或风格,也可能指代具体的画作本身。
- 可晤言: “可晤言”表达了对画作的赞赏,认为它能够通过其线条和形态传达出深邃的情感和思想。
- 檐端机山秀,篱下谷水源。
- 檐端机山秀: “檐端”指的是建筑物的顶部,而“机山”则可能是指山势险峻、形态奇特的山峰。这句诗描述了山顶上风景的秀丽。
- 篱下谷水源: “篱下”指的是靠近或处于篱笆之下的地方,而“谷水源”则可能是指山谷中的溪流源头,表达了一种宁静、自然的景象。
- 著书自抱瓮,为农常叩盆。
- 著书: 在这里,“著书”可能是指写作或编著书籍的行为,也可能指代某部作品。
- 自抱瓮: “自抱瓮”形容诗人亲自参与农耕活动,用瓮来储存水,可能象征着勤劳节俭的生活方式。
- 为农常叩盆: “为农常叩盆”表明诗人经常亲自参与农耕,敲打着盆子来祈祷丰收。
- 修修疏竹里,欲往造其门。
- 修修: “修修”可能是形容词,用来形容竹子的挺拔、优美的姿态。
- 疏竹里: “疏竹”可能意味着竹子生长得较为稀疏,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 欲往造其门: “造其门”表达了诗人想要亲自去拜访这位隐士的愿望,展现了诗人对隐士的敬仰之情。
接下来进行译文:
经过张聚五斋观王叔明为陶九成所作的《南村图》,我不禁赞叹其精妙绝伦,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陶公至正末,选择归隐田园,自号小栗里,展现出超脱尘世的风采。他的作品《南村图》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仿佛能从中感受到他那旷然独处的心境。
王叔明作为画师,他的才华横溢,画作《南村图》更是令人钦佩不已,仿佛能看到那田间的机山秀美,感受到篱下的谷水流长。
我也喜欢那些亲手劳作的身影,他们自持简朴生活,用瓮来储水,躬耕于田间地头,祈求风调雨顺。
我渴望亲自登门拜访这位隐士,与他共话人生,感受那份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下面是一些注释和赏析:
这段诗描述了一个人对王叔明画《南村图》的赞赏之情。他首先赞扬了王叔明的画技高超,接着表达了对诗人隐逸生活的欣赏,并提到了自己对农耕活动的热爱。然后,诗中描述了王叔明作品中所表现的田园风光,以及他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最后,表达了诗人对王叔明这位隐士的向往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通过描绘王叔明的画作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艺术和隐逸生活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