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冰雪郁嵯峨,木素峰高朔气多。
壕上射生城落雁,军前飨士帐鸣鼍。
东萦姑墨千年碛,南走于阗一线河。
待把方言垂竹笔,阿苏温宿浸承讹。
【注释】
天边:指天边远处;冰雪:形容山高,积雪多;嵯峨:形容山峰高峻险峭。木素峰:在今新疆境内的一座高山;朔气:北方的寒冷气息。壕上射生:在城外壕沟中射击猎获的禽兽。城落雁:城下有飞雁落水而死,传说是大雁群从天而降。军前飨士:军中犒劳军士。帐鸣鼍(tuó):军营中的帐篷里传来鼍(一种甲鱼)的声音。东萦姑墨:姑墨国在今新疆境内,位于沙漠东面。千年碛:指亘古长流的沙漠。南走于阗:南面的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一线河:指弱水。古代神话中说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弱水上源也称为昆仑河。方言:各地的方言。垂竹笔:用竹子做的写字工具。《史记•张仪列传》:“仪游燕相善,乃为燕王谓赵惠文王曰:‘……’”。阿苏温宿:即阿苏温都斯湖。“温宿”可能是一个误写或误传的名字。浸承讹:受当地方言的影响,文字出现讹误。
【赏析】
《阿尔苏》是一首咏史诗。诗人以凝炼的笔触,描绘了阿尔苏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和阿尔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并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首句“天边冰雪郁嵯峨”,描绘了阿尔苏山巍峨耸立、银装素裹的景象。这里的“冰雪”既指山的雪,又暗指当地的历史与文化,暗示了阿尔苏地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二句“木素峰高朔气多”,进一步突出了阿尔苏山的高大和寒冷。这里的“木素峰”可能是指阿尔苏山上的某个高峰,也可能是对阿尔苏山的一种比喻。
第三句“壕上射生城落雁”,描绘了阿尔苏山脚下的古城遗址。这里用“壕上射生城”来形容古城的规模宏大,城墙坚固,箭矢如雨。同时,“城落雁”则形象地描绘了古城遗址上的飞雁坠落,仿佛是大雁群从天而降的场景,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庄重。
第四句“军前飨士帐鸣鼍”,描绘了军中犒劳军士的情景。这里用“帐鸣鼍”来形容军营中帐篷里传来的鼓声,象征着军队的威武和力量。同时,“飨士”则表明这是一次军事演习或战斗前的犒劳活动,展现了战争的紧张氛围。
第五句“东萦姑墨千年碛,南走于阗一线河”,继续描绘阿尔苏地区的地理环境。这里的“姑墨”和“于阗”都是古代的国家名称,分别位于现在的新疆境内。诗句通过“千”、“万”等数量词的使用,强调了这两个地方的广阔和深远。同时,“千年碛”和“一线河”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两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展现了阿尔苏地区的独特魅力。
第六句“待把方言垂竹笔,阿苏温都斯浸承讹”,则是对阿尔苏山名字的由来进行了解释。这里的“方言”可能是指当地的方言或习俗,而“垂竹笔”则可能是一种书写工具或方法。诗句通过解释“阿苏温都斯”这个名字的来源,揭示了它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同时,“浸承讹”则暗示了这些名字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或讹误。
《阿尔苏》这首咏史诗通过对阿尔苏山的壮丽景象、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对地名的解释,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