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务仗公,邮传仗公,吏治财政亦仗公,立宪启屯蒙,调鼎需材,何天不福中邦,竟速大星沉北冀;
两宫赐奠,群僚亲奠,东人欧士皆致奠,谥文追纪阮,镕金肖像,闻风可淑百世,况留教泽在西江。
【注释】
①张百熙:字仲华,浙江慈溪人,晚清政治活动家、教育家。1879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1908年病死。谥号“文恪”。②邮传:邮政和交通。③何天不福中邦:意指国家没有不因公而得福的。何天,天;中邦,中国。④东人欧士:指东方和西方的人们。⑤镕金肖像:指代阮元(1764-1849),清代著名学者,字伯元,号艮庭,浙江会稽人。他曾任两广总督、陕甘总督等职,为官清廉,治学严谨,著有《经籍籑诂》、《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等书,对中国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⑥西江:指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⑦纪:记述。⑧镕:铸造。
【赏析】
此诗首段写张百熙之死,次段颂其德业,末段赞其遗泽。
“学务仗公,邮传仗公,吏治财政亦仗公”,这是说张百熙在任学政时,重视教育,关心科举,主张兴办邮政事业,提倡发展交通事业,治理财政也讲究公正公平。“立宪启屯蒙”,这是说张百熙在任学政期间,积极推行宪政制度,使百姓受到启蒙教育。“调鼎需材”,这是说张百熙善于选贤用能,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何天不福中邦”,“竟速大星沉北冀”,这是说张百熙去世后,国家没有不因他而得福的;他的英名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他的伟大业绩也将流传后世。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张百熙的崇敬之情。
“两宫赐奠”,这是说皇帝和太后为张百熙举行祭奠活动。“群僚亲奠”,“闻风可淑百世”,这是说官员们纷纷前来祭奠张百熙,他的品德和才能将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同时,他留下的教诲也将流传千古,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张百熙的高度评价。
“东人欧士皆致奠”,这是说来自东方和西方国家的人们都来祭奠张百熙。“谥文追纪阮”、“镕金肖像”,这是说为了纪念张百熙,人们为他撰写了传记,并将他的画像铸成金像供奉起来。“闻风可淑百世”,“况留教泽在西江”,这是说由于张百熙的影响,使得整个中华民族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恩泽将永远留在广东一带。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张百熙的巨大贡献的赞扬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张百熙生平事迹的赞美和对他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对张百熙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他的高度赞誉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