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高峰,北高峰,世事尽傥来,莫问峰来何处;
在山泉,出山泉,人心先耐冷,才知泉冷几时。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的特点来分析概括。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既能够体会诗歌的内容,又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世事尽傥来”,意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瞬息万变,无一例外;“莫问峰来何处”,意为不要询问这座山从何而来,意在告诉人们世事无常;“人心先耐冷”,意为人应该首先学会忍耐寒冷;“才知泉冷几时”,意为才知道这泉水的冷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案】

示例: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106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游历杭州时所作,当时他正因反对采纳蔡京等人的建议被免职,心情十分抑郁。诗的前半部分写诗人游历南高峰、北高峰时的所见所思;后半部分写在山泉前,诗人看到泉水冰凉,不禁想到人生的无常。全诗表现了作者超旷洒脱、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

译文:

我登上了南高峰,又登上了北高峰,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如梦幻般地发生、消失,不必去追究它来自何方,也不必去计较它是何时发生的。

我在山下的溪流旁,又在山上的清潭边,面对清凉的泉水,我首先体会到的是它的寒冷。但仔细想想,这冰凉的感觉又是何时开始的呢? 赏析:

首联两句以议论开篇,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人生哲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瞬息万变的,无一例外。这是对佛家“一切皆空”思想的运用与发挥,表明诗人看透红尘的豁达胸襟。

颔联两句紧承首句之意而发,进一步展开议论。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说:“不要询问这座山是从哪里来的?”意思是告诫人们:不要过于追根究底。这里所说的“峰来”,实为“事来”、“物来”之误。因为此处的“峰”字,既是地名,也是山名,所以诗人用“峰来”一词,实际上是想借此表达出世事变化无常的思想。

颈联两句是写景,也是写理。诗人站在山泉旁,看到泉水冰凉,不禁想到人生的无常。这两句诗写得含蓄蕴藉,言外之意无穷。诗人用“人心先耐冷”这一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利地位看得很淡,甘愿过隐居的生活的思想。至于泉水“才知”是何时开始凉的,则更是诗人的遐想。

尾联两句,诗人将目光收回到自己身边,以山泉之冷喻人之冷漠,以泉水之冷喻人之无情,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

全诗通过描写诗人游览西湖时的感受和思考,抒发了自己对于名利地位看得很淡,甘愿过隐居的生活的思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