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将成南北人,豁蒙楼上看初春。
岂期鱼鸟能相识,坐对江山已不贫。
恻恻一寒行必复,峨峨万象若为宾。
诗筒扬子津头读,俱向风波感幸民。
这首诗是作者在癸酉年正月初一(元日)时,带着儿子们登上鸡鸣寺后所作,诗中描写了作者与家人登高望远、感受自然之美的情景。
“流转将成南北人,豁蒙楼上看初春。” 这两句诗描述了从北方来到南方的人们,站在楼上欣赏着春天的景色。这里的“流转”暗示了人们因为地域的原因而产生的变化,而“豁蒙楼上看初春”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欣赏和感慨。
“岂期鱼鸟能相识,坐对江山已不贫。” 这两句诗则是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思考。他认为鱼鸟都能相互认识,而他坐在风景如画的江山之间,却觉得已经变得贫穷了。这里的“鱼鸟能相识”反映了作者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向往,而“已不贫”则表达了他对物质财富的淡泊。
“恻恻一寒行必复,峨峨万象若为宾。” 这两句诗描绘了作者在寒冷天气中的行走经历。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同时也意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这里的“恻恻一寒行必复”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而“峨峨万象若为宾”则表达了他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感激。
“诗筒扬子津头读,俱向风波感幸民。” 这两句诗则是作者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和感慨。他通过阅读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感叹自己在动荡的社会中仍然能够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这里的“扬子津头读”指的是在扬子江边读书的场景,而“俱向风波感幸民”则表达了作者对普通百姓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和感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