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惠河边宅,春三记再过。
中流犹得潬,旁舍未遮萝。
入夏渠身大,奔洪闸口多。
不知前度客,皱面感如何。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释戡约泛舟大通河,余以病不预释戡,仍索诗甚急,越旬又病。以杜诗自遣,因用集中《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韵报之》其二。
【注释】:
①壬戌:指代诗人的年号(壬戌为唐僖宗光启五年)。
②既望:即农历每月十五日。
③释戡:指僧人释戡,是作者的朋友。
④中流:河流中央。
⑤旁舍:旁边的房屋。
⑥奔洪:指洪水奔涌而来。
⑦前度客:指过去到过这里的人。
译文:
在壬戌年的秋天,我乘船在大通河游玩,释戡约我一起泛舟。我因病没有去,释戡仍然要我作诗,很着急地要我看。过了十几天我又生病了,我用杜甫的诗来打发自己,因此用了集中的《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韵报之》其二这首诗。
【赏析】:
《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韵报之》其二为杜甫所作五言绝句组诗中的第二首。全诗四句,写景抒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首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释戡约泛舟大通河”,开篇点出游的时间和地点,并交代出游的原因。壬戌年,指的是唐僖宗光启五年(公元887年)七月十五日。既望,就是既望日,即初七、八日。大通河,是当时汴水入淮的水道之一。因为汴水改道北流,所以这条水道也称为“新汴河”。大通河在今河南巩县西南,是唐代著名的游览之地。“释戡约泛舟大通河”说明这次出游是应友人释戡的邀请,而释戡是当时一个有名望的僧人。
颔联“中流犹得潬,旁舍未遮萝”,写到了游历的过程。中流,指河中间;潬,是水流湍急时的一种状态。这句意思是说,尽管河水急流,但两岸的树木还没有被淹没。“中流”二字,不仅点出了时间(七月)和地点(大通河),而且写出了水流的湍急,同时,这一句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颈联“入夏渠身大,奔洪闸口多”进一步描绘了游兴之浓,对仗工整,意境开阔。这句的意思是说,随着夏天的到来,河水变得湍急起来,闸口处的水流也更加汹涌。这一联与前联“中流”呼应,都表现了一种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尾联“不知前度客,皱面感如何”,这是诗人的感慨和总结。前度客,指的是过去到此一游的人。“皱面”,是指因感动而泛起的涟漪。这句意思是说,虽然我知道以前有很多人到此游玩过,但我却不知道他们的脸上是否也会因此而泛起涟漪呢?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化的感慨。
整首诗写得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情感,既有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