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统开牙治,威仪比汉官。
共和成宙合,馀怒及师团。
锦绣千人散,琅珰大吏冠。
更留鞭血地,说付贼民看。
这首诗是清末诗人朱庆澜的《天津纪乱十二首》中的第十一首。这首诗描绘了清末天津城的混乱景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都统开牙治,威仪比汉官。”这句话描述了都统衙门的威仪和汉官的威仪相比。这里的“都统”指的是清朝末年的天津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而“汉官”则是指在汉朝时期担任官职的官员。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都统衙门威仪的高度赞美,同时也隐含着对汉官的怀念。
“共和成宙合,馀怒及师团。”这句话描述了共和制度成立后的社会状况。这里的“馀怒”指的是残余的怒气,而“师团”则是军队的意思。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共和制度成立后社会状况的看法,认为虽然共和制度已经成立,但人们仍然对政府有着不满的情绪,甚至将这种情绪发泄到了军队身上。
再看,“锦绣千人散,琅珰大吏冠。”这句话描绘了人们生活的现状。这里的“锦绣千人”指的是穿着华丽的衣服的人,而“琅珰大吏”则是戴着宝石饰品的官员。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堕落,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尊严,成为社会的底层。
“更留鞭血地,说付贼民看。”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愤怒和失望。这里的“鞭血地”指的是被鞭打流血的地方,而“贼民”则是指那些参与叛乱或破坏社会秩序的平民百姓。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那些为非作歹的人们的行为感到愤怒,并将这些行为公之于众,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种行为的可耻之处。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末天津城的混乱景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对都统衙门、共和制度、人们的生活现状等方面的描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不公现象的强烈不满。同时,诗人也通过诗歌的形式,传递了他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和维护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