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共故人来,柴门向晚开。
呼僮先下榻,携手重登台。
记否吹箫夜,依然入画梅。
经年话相忆,冷拨地炉灰。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郑燮(号板桥)所作,表达了他与好友姚燮的深厚友谊。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注释:
月共故人来,柴门向晚开。
- “月共故人来”指的是月亮和老朋友一道到来。这里的“月”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友情的长久。
- “柴门向晚开”描述了主人公的家门在傍晚时分被打开的情景。这个动作可能意味着主人公已经等待了很久的朋友终于到达了。
呼僮先下榻,携手重登台。
- “呼僮先下榻”意味着主人招呼仆人,让仆人们先到自己的家中落座。这里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
- “携手重登台”则暗示着两位朋友一起回到了曾经一起攀登过的高台,可能是为了欣赏夜景或者是重温旧情。
记否吹箫夜,依然入画梅。
- “记否吹箫夜”表示是否还记得过去某个夜晚吹箫的情景。这里可能是在回忆过去的一个美好夜晚,那时有箫声相伴。
- “依然入画梅”则是指在那个美好的夜晚,箫声与梅花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里的“画梅”可能是指画作中的梅花,也可能是实际的梅花。
经年话相忆,冷拨地炉灰。
- “经年话相忆”表达了经过长时间后再次谈论往事时的感慨。这里的“相忆”可能指的是对过去的回忆和思念。
- “冷拨地炉灰”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夜晚,主人公独自一人坐在炉火旁,回忆起过去的事情,心中充满了寂寞和冷清。这里的“拨灰”可能是指用扫帚清理炉灰的动作,象征着清理思绪和回忆。
赏析:郑燮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惜和怀念。他用“柴门”、“高台”、“画梅”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温馨的氛围,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中人物的心境。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