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晦本殊轨,倚伏更不测。
造物用深文,夜半多有力。
各各为长谋,至爱不能惜。
黄河流上天,大星陨为石。
俯仰孰所令,推迁此为极。
藉非羡门子,何以炼精魄。

《咏怀诗十三首·其九》是魏晋时期著名文人阮籍的作品。该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240年左右,正值三国时期的曹魏末年。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政权更迭频繁,诗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此诗,旨在表达他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与思索。

诗的第一句“显晦本殊轨,倚伏更不测”,表达了世间万物运行变化的道理。这里,诗人通过对比显晦和倚伏两种状态,强调了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这种思想体现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变幻莫测的深刻认识。

第二句“造物用深文,夜半多有力”描绘了自然现象中的奥秘。诗人将自然界的变化比喻为“造物者”的智慧与力量,夜晚的黑暗中却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也反映了他对于自然现象背后深层道理的思考。

第三句“各各为长谋,至爱不能惜。”揭示了人们在追求各自长远利益时,可能会牺牲眼前的爱与情感。诗人以人的欲望为例,指出人们在追求个人目标时往往会忽略亲情、友情等方面的价值。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态度。

第四句“黄河流上天,大星陨为石。”通过黄河奔流到天的场景以及大星坠落变为石头的意象,诗人表达了一种壮阔而悲凉的美。这种美既展示了自然界的宏伟景象,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万物归寂的感慨。

第五句“俯仰孰所令,推迁此为极。”表达了诗人对于命运的无奈与接受。这里的“俯仰”指的是人们所处的位置与环境,“推迁”则是指世事变迁、人生轮回的过程。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顺应命运、接受变化的态度。

最后一句“藉非羡门子,何以炼精魄。”则是诗人对于修炼之道的一种向往。羡门子是传说中的仙人,诗人以之自喻,表达了自己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渴望。

《咏怀诗十三首·其九》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深情的作品。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世事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修炼之道的追求。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心境变化,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