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行别僧,归径屡转右。
钟声忽递风,寻之越冈阜。
依然遘精蓝,行近不知有。
径造竹阁吟,坐听涧声久。
寻源得奇绝,石理若瓜剖。
平落十亩宽,侧撇千丈陡。
想见春水生,百万玉龙走。
瞑色沈镜光,欲揽不在手。
未窥山面全,佳处吞八九。
剑门拂水崖,较此孰前后。
明发更扳陟,斯游庶无负。

【注释】

偕:一起。邵元直:指作者的友人、诗人邵雍。毛保之:指作者的朋友。虞山:在今江苏常熟县,山上有破山寺。天龙庵:在山中。桃源洞:在山下。僧:和尚。归径:回家的路。右:左边,山南边。精蓝:佛教语,梵语“精舍”之略称,即寺院。竹阁:用竹子建成的楼阁。涧声:山涧中的水声。石理:岩石纹理。瓜剖:像瓜裂开一样。平落:平坦的石头。侧撇:倾斜的石头。想见:料想。春水生:春天水涨。百万:极多。暝色:天色变黑时。沉镜光:映入水面,如明镜般反射光泽。揽:抓住、摘。剑门:在山北边。拂水崖:水流冲击山崖而发出的声音。

【译文】

与邵元直、毛保之同游虞山破山寺,遂至天龙庵,寻访桃源洞。下山后向僧人告别,回路上多次转向右边。忽然听到了钟声,顺着它寻找,越过了山冈,到了精蓝寺,走近时才发觉寺门紧锁。沿着山路走到竹林里的楼阁里去吟诗,坐下来听涧水潺潺地响了很久。寻找源头发现那地方真是奇绝,岩石纹理如同瓜裂开的一样。平缓地落在十丈宽的地面上,侧面倾斜着有千丈高陡。料想见到春天的水涨起来,千万条玉龙在水中游动。天色将黑,日光渐渐暗淡下去,我还想用手去捉拿它却已来不及了。没有能看全山的面貌,美好的景色占去了大部分。剑门的水流冲击着山崖,这比天龙庵还早些。第二天早晨又登上山顶,这次游览总算没有辜负。

【赏析】

这首《游破山寺绝句三首》是北宋诗人王安石任江宁知县期间所作。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三首,写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一生以变法为职志,他主张政治革新,反对守旧复旧,曾提出“人言不足恤,患在不知反”,强调“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思想。这首诗就是他在游破山寺时写下的。

诗的第一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与第二句“携壶结客”呼应,表明了作者出游的心情。第二、三两句描写了作者一路所见景物:从山脚到寺院,一路上山势陡峭险峻,风景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而寺院内则静谧幽深,让人感到宁静祥和。四、五、六句写出了作者在寺院内的所见所感:听到钟声,循声而去,终于找到了寺庙;进入寺庙后,发现寺门已经关闭,只得返回;回到山林间,找到一座竹阁,在那里吟咏作诗;坐在竹阁中,倾听涧水的潺潺流水声,陶醉其中。七、八句进一步描绘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感受和赞美:作者想象着春天来临,溪水上涨,千万条玉龙在水中翻腾跳跃;天色渐暗,作者想要抓住那美丽的景色却已无法实现。九、十句描写了作者对山的美景的感受和思考:作者看到山的北面有一道瀑布冲刷着山峰,想到了剑门关的山崖,认为剑门关更胜一筹。十一、十二句写第二天清晨,作者再次登上山顶,欣赏那更加美丽的景色。

这首诗语言简练流畅,意境开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描绘山峦、寺庙、流水等自然景观,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