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造视群生,各如抱中儿。
非因果哀乐,亦自为笑啼。
阿保纵解意,那得无啼时。
当饥幸一饱,心已不在饥。
谁知登崇山,足土固不离。
荣士或见此,秋气旋乘之。
触物感斯集,不知何事悲。
悾恫百年尽,俯首归污泥。
精气生已泄,那有魂相随。
矫枉而过正,亦受前贤嗤。
我慕鲁仲连,阅世同儿嬉。
见首不见尾,焉能赞一辞。

诗句翻译:

  • “大造视群生,各如抱中儿。”
    大造(宇宙或天地)看待众生,就像怀抱中的小孩一样。
  • “非因果哀乐,亦自为笑啼。”
    不是因为因果和悲哀欢乐,自己也会哭泣或笑声。
  • “阿保纵解意,那得无啼时。”
    即使阿宝懂得我的心意,也不能保证我不会啼哭。
  • “当饥幸一饱,心已不在饥。”
    当饥饿时有幸得到一顿饱食,但内心已经不觉得饥饿。
  • “谁知登崇山,足土固不离。”
    谁知道登上高耸入云的山巅,脚下的大地始终不会离开。
  • “荣士或见此,秋气旋乘之。”
    有荣耀的人也许会见识到这样的景致,秋风会随即到来。
  • “触物感斯集,不知何事悲。”
    触摸万物感触由此聚集,却不知道是什么事让人悲伤。
  • “悾恫百年尽,俯首归污泥。”
    感叹时光匆匆百年将尽,低头回到肮脏污浊之地。
  • “精气生已泄,那有魂相随。”
    精力和生命力消耗殆尽,哪会有魂魄跟随。
  • “矫枉而过正,亦受前贤嗤。”
    矫正过错反而超过了正常范围,也受到了前人的嘲笑。
  • “我慕鲁仲连,阅世同儿嬉。”
    我仰慕鲁仲连那样的人,他们的人生如同儿童游戏般简单快乐。
  • “见首不见尾,焉能赞一辞。”
    只见到开头不见结尾,又怎能说出一句赞美的话。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孤独,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诗人以“大造”为视角,观察众生如同怀抱中的婴儿,既体现了生命的脆弱,又揭示了宇宙的广阔与包容。

从诗歌结构上看,每句均以四字成组,形成了一种韵律美。通过对比“抱中儿”和“登崇山”等场景,诗人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而“秋气旋乘之”则暗示了季节的更迭和时间的流逝。

诗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对生死、得失、荣辱等主题的探讨,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文人墨客的一种精神追求。

诗中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敬畏之情。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同时,诗人也展现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即不拘泥于世俗观念,敢于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