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行江上望岞㟧,船头抚髀复雀跃。
向山手指十幅篷,可怜风利不得泊。
当时迎送百里馀,了了望见高真居。
如何今日及山麓,云塞反使山有无。
平冈衍阜经略尽,路险心知入佳境。
千寻未上气已吞,一步犹馀力加猛。
琅玕芝肉夹道生,奇峰削壁森成城。
疑神疑鬼呼欲出,至竟但可以石名。
半山尚有云漫白,绝顶空青砉开辟。
云来摐壑如有声,云去翻空已无迹。
此时望江江渺然,鹅毛一白粘遥天。
时移境换迭相望,心空股慄神魂迁。
新罗老衲浮海至,一千年来占山气。
骑鲸主簿迹亦留,仙佛争灵有兴替。
朝钟暮鼓声殷雷,翠微光薄金碧堆。
只有青莲读书屋,至今基址荒苍苔。
才人身后偏萧索,有句通神不惊俗。
谁知举笔点窜间,已使名山擅名目。
天台一号谁分更,我欲削之言苦轻。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全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1. 昔行江上望岞㟧,船头抚髀复雀跃。
    【注释】昔日我在江湖之上,望着九华山,心中喜悦无比,如同鸟儿一样跳跃。

  2. 向山手指十幅篷,可怜风利不得泊。
    【注释】我指向山上的十幅帆布,可惜风力太大,无法停靠。

  3. 当时迎送百里馀,了了望见高真居。
    【注释】当年人们来来往往超过百十里,远远地就能看见高真居。

  4. 如何今日及山麓,云塞反使山有无。
    【注释】为什么现在到了九华山脚下,反而觉得它有形有色?

  5. 平冈衍阜经略尽,路险心知入佳境。
    【注释】平坦的山坡和丘陵都被勘探完毕,道路艰险,但心中知道这是进入美丽的境地。

  6. 千寻未上气已吞,一步犹馀力加猛。
    【注释】千尺的高度还没到达,气势就已经吞没了整个山谷;一步之遥,力量仍然强劲有力。

  7. 琅玕芝肉夹道生,奇峰削壁森成城。
    【注释】在道路两旁生长着如宝石一般的灵芝和肉质的竹子,奇峰峭立如同城墙一般。

  8. 疑神疑鬼呼欲出,至竟但可以石名。
    【注释】仿佛是神灵出现,又好像妖怪作祟,呼唤出来却只能以石头的名字来称呼。

  9. 半山尚有云漫白,绝顶空青砉开辟。
    【注释】山腰还有云雾笼罩着一片白色,山顶则显得空阔而明亮。

  10. 云来摐壑如有声,云去翻空已无迹。
    【注释】云从峡谷中掠过,仿佛听到了声音;云离去后,峡谷上空又恢复了原样。

  11. 此时望江江渺然,鹅毛一白粘遥天。
    【注释】此刻望向远处的江水,只见江水茫茫一片,就像白色的羽毛漂浮在空中。

  12. 时移境换迭相望,心空股慄神魂迁。
    【注释】时间推移,环境变化,我反复观望,心中空荡荡的,仿佛自己的精神也随之迁移。

  13. 新罗老衲浮海至,一千年来占山气。
    【注释】一位来自新罗的老僧人乘船来到这山中,已经有一千年的历史了。

  14. 骑鲸主簿迹亦留,仙佛争灵有兴替。
    【注释】骑着鲸鱼的主簿留下了足迹,神仙与佛祖争夺灵力的盛况时常发生。

  15. 朝钟暮鼓声殷雷,翠微光薄金碧堆。
    【注释】每天早晨和晚上的钟鼓声震耳欲聋,翠微山的光辉微弱,但金碧辉煌的宫殿依然存在。

  16. 只有青莲读书屋,至今基址荒苍苔。
    【注释】只有那座青莲寺的读书屋还保留着,但现在基址长满了苍苍的苔藓。

  17. 才人身后偏萧索,有句通神不惊俗。
    【注释】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身后总是显得萧条冷落,他们的诗句能够通达神明而不受世俗的影响。

  18. 谁知举笔点窜间,已使名山擅名目。
    【注释】谁能预料到,在我挥笔点窜之间,竟然使得这座名山获得了它独特的美誉。

  19. 天台一号谁分更,我欲削之言苦轻。
    【注释】天台山的一号峰到底由谁划分得更加清晰?我想削平它的话语虽然听起来轻松,但实际上并不容易。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九华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情怀。诗中的“平冈”、“奇峰”、“云”等意象充满了诗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心灵归宿的追求。同时,诗人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变迁,抒发了一种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整体而言,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作品,既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