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怜涡水照人清,素舸轻装岁暮行。
但见流民满淮北,更无馀笑落阳城。
月临霜草寒同色,风旋冰花冻作声。
如此天寒途更远,扁舟一舣若为情。
注释:
涡水舟夜 —— 在涡水的船上度过一个夜晚。
为怜涡水照人清,素舸轻装岁暮行。 —— 因为喜欢涡水的清澈,所以乘着小船,在岁暮之际,沿着淮北的水路前行。
但见流民满淮北,更无馀笑落阳城。 —— 只见满地都是流离失所的百姓,再也没有笑声回荡在洛阳城中。
月临霜草寒同色,风旋冰花冻作声。 —— 月光照射在霜草上,与霜草的颜色一样,风吹动冰花,发出像冻土开裂的声音。
如此天寒途更远,扁舟一舣若为情。 —— 这样冷的天气,道路又远,只有停泊在岸边的小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而停留?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和十年(815年),诗人被贬谪到江州司马时所作。此诗首句点题、颔联叙事、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是一首七绝。全诗以“舟夜”为线索,描绘了一幅流民哀怨、苍茫凄凉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流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第一句“为怜涡水照人清”,诗人以感叹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涡水的赞美之情。涡水清澈如镜,能够映照出人的容颜,使得诗人不禁为之倾倒。第二句“素舸轻装岁暮行”,诗人描述了自己乘坐着轻便的小舟,在岁末之际,沿着淮北的水路前行。这里的“素舸”指的是小船,象征着诗人的清白和正直;“轻装”则表现出诗人的谦逊和淡泊名利的态度。
第三句“但见流民满淮北”,诗人描绘了淮北地区满目疮痍的景象,流离失所的百姓们到处都是。这里的“流民”指的是因战乱或其他原因而失去家园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第四句“更无馀笑落阳城”,诗人进一步描述了这些流民们的命运更加凄惨。他们不仅失去了家园,甚至连一丝欢笑都难以找到。这里的“阳城”是古代的一个地名,象征着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毁灭。
第五句“月临霜草寒同色”,诗人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霜草,与霜草的颜色一样寒冷。这里的“霜草”指的是枯萎的草本植物,它们在寒冷的月光下显得更加凄凉。
第六句“风旋冰花冻作声”,诗人描述了风吹过冻土地面,形成冰花的声音。这里的“冰花”指的是冰晶凝结成的花状物,它们在风中摇曳着飘洒下来。诗人通过这种细腻的描绘,传达出自然界的冷酷无情和人类生命的脆弱。
第七句“如此天寒途更远”,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天寒地冻的道路感到畏惧和无助。这里的“天寒”指的是天气寒冷,“途更远”则表示道路漫长且艰辛。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和反衬,强调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尾联“扁舟一舣若为情”,诗人用了一个设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里,诗人将小船停在岸边,仿佛是在寻找某种情感寄托。然而,他却不知道该是为了什么而来。这里可能暗含了诗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于未来命运的担忧。
这首诗通过描绘涡水舟夜的景象和流民哀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自我反思和设问的方式,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