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伯学问文章,望重泰山,当时所共仰也;
汾阳王富贵寿考,徽传史乘,微公其谁嗣之?
【注释】
昌黎:指唐代著名学者、文学家韩愈。汾阳:指唐代名将郭子仪。
伯:对长辈的尊称。学问文章,指德才兼备。望重泰山:指名声很大。
微公:没有像郭子仪那样的人。徽:美,传:流传。
【赏析】
这首诗是挽联,用来悼念郭嵩焘。郭嵩焘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家、思想家、改革家和教育家,曾担任过湖南巡抚、两广总督、工部尚书等重要职务,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出了贡献。因此,他的去世让当时的人们非常惋惜。
诗中的“昌黎”是指韩愈,他是唐朝著名的文人,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卓越的文学成就而闻名于世。韩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政治家,他主张革新政治,推动文学发展,被后人称为“文宗”。韩愈的文章严谨有力,思想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汾阳”指的是郭子仪,他是唐朝的名将,以忠诚和勇敢著称,曾平定安史之乱,保卫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郭子仪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在政治上也有所作为,被后人誉为“中兴名相”。郭子仪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努力。
“伯”是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的是郭嵩焘在学术界的地位。郭嵩焘的学问和文章在当时有着极高的声誉,被誉为“泰山”,意思是其声望如泰山般巍峨,不可动摇。郭嵩焘的品德高尚,为人正直,深受人们的敬仰。
“徽”在这里是指传播的意思,意指郭嵩焘的思想和成就被广泛传播,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郭嵩焘的生平事迹被记载在史书中,成为历史的珍贵遗产。
“嗣之”的意思是继承、延续,这里用来形容郭嵩焘的功绩和精神将被后人所继承和发扬光大。郭嵩焘虽然已经离世,但他的精神和成就将继续影响后人。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郭嵩焘的深深怀念之情。通过对郭嵩焘的赞誉,展现了他对祖国和社会的贡献以及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感谢他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贡献,同时也希望他的精神能够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