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变方殷,惟血性如公,足当天下事;
斯文将废,能虚心爱士,早作古人看。
【解析】
题干所给诗句出自黄遵宪的《挽张百熙联》。该诗是黄遵宪为纪念他生前好友、清末维新派人士张百熙而作。此诗以“挽”字开头,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之情。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第一、二句点明挽张百熙的原因:“世变方殷”,“斯文将废”。第三、四句表明挽友的态度:“能虚心爱士”、“早作古人看”。“惟血性如公,足当天下事”,意思是你具有像周公那样正直、刚毅的血性品质,足以担当天下大事;“能虚心爱士,早作古人看”,意思是你能够虚怀若谷,爱贤纳才,早早地把自己当作古代先哲来对待。
【答案】
译文:
世上正发生巨变,只有像您那样有血性的公,才能担当起国家大事;
您的学识将要被废弃了,如果能真心爱护人才,早就把自己当成古人了。
赏析: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村,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客家人,近代著名诗人、外交家。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巨大的危机,内忧外患交织。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一场变法维新的运动。黄遵宪积极支持这场变法运动,并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力量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被革职查办。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出使日本任参赞官兼书记生,其间写下了大量反映时弊和抒发爱国情怀的诗文。其中,《挽张百熙联》是黄遵宪为纪念其好友张百熙而作。张百熙,名传铎,湖南善化(今长沙县)人,字孝孺,又字燕谋,号松岑。同治进士。光绪九年(1883年),任工部左侍郎兼管钱粮事务。光绪十五年(1889年)授户部尚书。甲午战争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免职回原籍闲居。黄遵宪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出使日本时,写了这首挽联以寄托他对好友的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