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志东京三北海;鞠躬西蜀一南阳。
【注释】
抗志:立志。东京三北海:即北京。西蜀一南阳:指四川。
【赏析】
此诗是作者送别张之洞时所撰的挽联,上联说张之洞立志要像古人一样为官清廉正直,不贪钱财、权位;下联说他在四川为官廉洁自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其品德的高度赞扬。
抗志东京三北海;鞠躬西蜀一南阳。
【注释】
抗志:立志。东京三北海:即北京。西蜀一南阳:指四川。
【赏析】
此诗是作者送别张之洞时所撰的挽联,上联说张之洞立志要像古人一样为官清廉正直,不贪钱财、权位;下联说他在四川为官廉洁自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其品德的高度赞扬。
【注释】 抗志:立志。东京三北海:即北京。西蜀一南阳:指四川。 【赏析】 此诗是作者送别张之洞时所撰的挽联,上联说张之洞立志要像古人一样为官清廉正直,不贪钱财、权位;下联说他在四川为官廉洁自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其品德的高度赞扬
程宗伊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下面将详细介绍他: 1. 生平经历: - 程宗伊,字学川,浙江省海盐县人。清朝进士、书法家。 - 他在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被派往日本留学,入日本法政大学,1907年毕业。 - 程宗伊的生平事迹不详,但留下了许多诗作和对联,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爱国情怀。 2. 文学贡献: - 程宗伊是清代诗人,以其丰富的文学成就著称
【注释】 挽:吊祭。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湖南长沙人,晚清名臣、洋务派首领,官至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南洋大臣等职,有《船山集》等。联:对挽死者所写的哀悼性的对联。 十三年:从张之洞在湖北巡抚任上开始到他去世的十二年时间。张之洞曾三次主持湖北乡试,被后人称为“三任主文”,因此称他的家乡为“三任”。 诲我谆谆:教导我诚恳恳切。 道德文章:指孔子的道德和文章。 回首典型空想像
【注释】 社稷:古代指国家。 完人:指完美的人才。 梁木:用梁作喻,比喻栋梁之才。 【赏析】 这是一篇对张之洞的挽联。张之洞是清朝晚期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他曾任两广总督和两湖总督,并曾担任过翰林院学士等职。他在晚清时期的政治生涯中,一直坚持改革和自强,主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以挽救国家的衰败。因此,他被誉为“晚清三杰”之一。 这首诗首先赞扬了张之洞在国家治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注释】 挽张之洞联:这是一副哀悼张之洞的对联。挽,哀悼;张之洞,清末名臣,曾担任军机大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等职。这副对联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高度评价和深深敬意。 相业匡时,一身系天下安危,公诚无愧; 九重震悼,嗣后肩国家艰钜,帝曰何人。 【赏析】 这副对联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高度评价和深深敬意。上联“相业匡时,一身系天下安危,公诚无愧”赞扬了张之洞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注释】 湘中:即湖南。耆旧:指年老有声望的人。遗疏:奏章。帝域:皇帝统治的国土。指陈:规劝,献计。五千年:中国历史上的时间长度。教育:教化,培养人才。四百兆:四千兆,即四千万人,泛指全国。长生:长寿,长生不老。范像:塑像,指雕塑肖像。 【赏析】 《挽张百熙联》:此对联以“耆旧”、“英才”为关键词语,突出了张百熙在湖南的威望与地位。上联以“惟公以清名”,强调其清廉之德;下联则以“皆归其教育”
译文 经济方面像陶侃诸葛亮,学术方面似董仲舒荀卿,风度如曲江风光,鄂渚之间有他的遗影; 固守旧思想崇尚程朱,维新派则沿袭了周公孔子,文襄王曾特赐谥号,湘阴之后才见到此人。 注释 1. 经济:这里指的是经济管理或治理能力; 2. 陶侃诸葛亮:指历史上的两位杰出人物,陶侃是东晋时期的名臣,以廉洁和治理有方著称;诸葛亮则是三国时期蜀汉国的丞相,以智慧和忠诚闻名; 3. 学术:指学术研究或学术成就
【注释】 1. 公是:指张之洞。功臣:指他为朝廷做出的功绩。戊申、庚子:指光绪十年(1884年)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分别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取得胜利,镇压了义和团运动。定计:制定作战计划。扶危: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国家的安全。朝野:即全国。乂:治理。安:安定。引天下为己任:把国家的大事当作自己的责任来承担。2. 我乃:指我作为他的弟子。再传弟子:指我的后辈。3. 精舍:指讲学的地方。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