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山万仞雪,太古人迹稀。
中有窈窕谷,绿蕙芳以菲。
幽芬亦已郁,赏识方庶几。
涧边棘荆满,山上春草肥。
托根亮同地,岂辨谁是非。
地亦不能易,香亦不能飞。
忽逢荷樵子,采撷盈裳衣。
临风再三嗅,俯仰情依依。
由来有臭味,不必崇知希。
【注释】
岷(mín)山:即岷山,位于今四川北部。
太古:远古。
窈窕(yǎotiǎo)谷:幽深的山谷。窈窕,深远貌。
绿蕙(huì)芳:指兰草。蕙,香草名。菲:香气淡薄。
郁:茂盛。
赏识:赞赏。
涧(jiàn)边:山涧。棘荆(jíjīng):荆棘。
托根:树根。
地亦不能易:地土不同,无法改变。
香亦不能飞:香气不能飘散到空中。
荷樵子:背着柴火的人。
采撷(xiéxié):采摘。
裳衣:衣服。
由来:从来,自古。
崇知希:崇尚智谋。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漫游蜀中时。诗中以对李生赠兰的描绘抒发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诗人通过描写山中的兰花,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看得很淡,只求清高自守的思想感情。
首联:“岷山万仞雪,太古人迹稀。”岷山高耸入云,山上积雪皑皑;太古时期人烟稀少,足迹罕至。岷山巍峨壮观,积雪皑皑如盖;太古时期人迹罕至,遗踪渺然难觅。岷山之高峻,积雪之厚重,都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一个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太古时期,人们过着简朴而宁静的生活,他们远离尘嚣,追求自然与和谐。这种生活状态,使人们得以更好地领悟生命的本质和价值,也为他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颔联:“中有窈窕谷,绿蕙芳以菲。”在岷山深处有一片幽静的山谷,那里生长着一种名叫绿蕙的香草,它散发着淡淡的芬芳。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清新宜人的自然景象,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之中。绿蕙的芳香淡雅而不刺鼻,给人一种舒适愉悦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颈联:“幽芬亦已郁,赏识方庶几。”虽然山谷中的幽香已经弥漫开来,但是要真正领略其中的意境还需要一番功夫。诗人通过对“幽芬”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欣赏需要用心体会的观点。只有用心去感受、去品味,才能真正领略其中的意境和韵味。这两句诗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绿蕙的自然特性,又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珍视之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尾联:“涧边棘荆满,山上春草肥。”山涧边长满了荆棘,山上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这两种景物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自然之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尾联:“托根亮同地,岂辨谁是非。地亦不能易,香亦不能飞。”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片土地上,他相信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够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宁静。同时,他也明白自己的情感是无法被外界所左右和改变的。这里的“地”和“香”分别指代诗人所处之地和他赠给友人的兰花,诗人强调了自己与兰花之间的默契和相通之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对名利看得很淡的态度。
尾联:“忽逢荷樵子,采撷盈裳衣。”诗人在偶然间遇见了一个背负柴火的人,那人正采撷着兰花准备带回家作为礼物。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诗中的动感,更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与李生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
尾联:“临风再三嗅,俯仰情依依。”面对微风轻轻吹拂的兰花,诗人不禁深深吸了一口气,闭上眼睛回味着那股沁人心脾的香味。当他再次睁开眼睛,只见李生正深情地望着他,两人相视而笑,彼此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这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共鸣。
尾联:“由来有臭味,不必崇知希。”自古以来,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追求知识学问,也有人看重品格道德。但诗人认为,真正的美并不仅仅在于外表和表面现象上,而是要深入地去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即使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也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观点和选择。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美的独到理解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这首诗通过对李生送兰花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欣赏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利看淡、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