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烹隽燕,我愿燎桑薪。
谁能钓巨鳌,我愿理其纶。
南涧芼蘋藻,可以羞鬼神。
大材与小辨,相须会有因。
嗟余不足役,岂谓时无人。

【注释】

杂诗九首 其九:这是一首表达对人才的赏识和期望,以及对于人才与庸才区别对待的诗歌。

谁能烹隽燕:谁能够烹饪美味的燕子?隽(juàn)燕指的是珍贵的食材,隽指珍贵。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我愿燎桑薪:我愿意用火来点燃桑树的枝条。燎桑是指将桑条割断后用火烧,这里比喻提拔人才。

谁能钓巨鳌:谁能够钓到巨大的巨鳌?巨鳌指的是巨大的鱼,巨指巨大。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我愿理其纶:我愿意去处理它的钓线。理是整理的意思,纶指鱼线,这里比喻处理事务。
南涧芼蘋藻:在南方的山涧里采摘蘋藻。芼(mào)指采摘,蘋藻指水中的植物,这里比喻从基层选拔人才。
可以羞鬼神:可以用来羞辱鬼怪神灵。羞,使对方感到羞耻或惭愧。

大材与小辨:大的木材和小的木料都需要辨别。大材指有才能的人,小辨指平庸无奇的人。
相须会有因:两者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相须,互相依赖的意思。
嗟余不足役:感叹自己无法被使用。嗟,表示叹息的语气词,余指自己。
岂谓时无人:谁说现在没有人呢?岂,表示反问的语气词,谓,表示判断的语气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对人才的赏识和期望,以及对于人才与庸才区别对待的诗歌。诗人通过赞美人才、反对平庸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

诗人以“谁能烹隽燕”为开头,赞美了才能出众的人才。这里的“隽燕”指的是珍贵的食材,比喻才能出众的人。诗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赞扬那些有能力、有才能的人,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诗人转向了对人才的处理方式。他提出了“我愿燎桑薪”,意味着他愿意用火来点燃桑树的枝条,以此来比喻提拔人才。这一观点反映了诗人对人才的重视和期待,认为只有通过适当的方式,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

诗人又转向了对庸才的处理态度。他提出“谁能钓巨鳌”,意思是谁能够钓到巨大的巨鳌。这里的“巨鳌”指的是巨大的鱼,暗示着庸才就像巨大的鱼一样难以捕捉,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去处理。诗人的观点体现了他对庸才的排斥和否定,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

诗人通过“南涧芼蘋藻”来进一步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这里的“南涧”指的是南方山涧中的水潭,而“芼蘋藻”则是采摘蘋藻的动作。诗人通过这个动作来比喻从基层选拔人才的过程。他认为,只有通过基层选拔,才能真正发现和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这首诗通过对人才的赞扬和对庸才的批判,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重视和期待,以及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批评。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即重视人才、反对平庸,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