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浯溪善颂中兴,湘西剑舞,江左兵销,回思列爵铭勋,碑刻争辉岳麓石;
怅钟阜空留遗爱,伯奋骑箕,仲堪撤瑟,似此衰宗夺芘,帆归忍听广陵涛。

【注释】

挽曾国荃联:为纪念曾国荃而作的对联。曾(zēng)国荃,字君福,湖南湘阴人,太平天国将领。1864年率部攻占武昌、汉阳等地,后在庐州殉难。

善颂中兴:善于颂扬中兴之业。

湘西剑舞:指曾国藩指挥军队收复失地。湘西,湖南省西部。

江左兵销:指曾国藩平定江南江北地区。江左,长江下游一带。

回思列爵铭勋,碑刻争辉岳麓石:回顾那些被封赐爵位的人,他们的功绩被铭刻在石头上。列爵,封爵。

怅钟阜空留遗爱,伯奋骑箕,仲堪撤瑟:感叹钟离这个地方空留美好的恩泽。钟离,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南。

似此衰宗夺芘(bì),帆归忍听广陵涛:像我们这样的衰微之家,失去了庇护,只能忍受着广陵的波涛。衰宗,衰败的宗族。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曾国荃的挽联诗。曾国荃是曾国藩的部下,他于1864年率军收复了天京上游重镇武昌和汉阳,并继续挥师北上,连克德安、黄安、麻城等县,又从江西进攻九江,直趋安徽。1865年春,他与李鸿章会师攻陷金陵。不久因受诬陷,遭清廷杀害。作者在这首诗中缅怀曾氏家族为国捐躯的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对曾氏子孙遭受不幸命运的同情。

首句“感浯溪善颂中兴”,以浯溪为引子,点明本诗题旨。浯溪,又名浯溪河,发源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境内的南岭北麓,流经祁阳、衡阳至衡山县城南的湘江边,注入洞庭湖。浯溪两岸山峦叠翠、风景秀丽,有摩崖石刻多处,其中有唐元稹《浯溪石刻序》、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神道碑》、《张九龄集序》、陆游《陆务观学士墓志铭》、《李邺侯家庙记》和清康熙皇帝《御制碑记》及许多名人题刻。诗人在这里感慨自己有幸亲见“中兴”盛世的盛况,同时也对曾国荃收复失地的功绩赞不绝口。

颔联“湘西剑舞,江左兵销”,用夸张的语言来表达对曾国藩的敬仰之情。湘西,指湖南省西部。江左,泛指南方地区。诗人赞扬曾国荃能率领湘西士兵,挥剑舞动,收复南方失地。

颈联“回思列爵铭勋,碑刻争辉岳麓石”,表达了诗人对曾氏家族功勋卓著、名垂千古的崇敬之情。曾氏家族世代为官,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功绩被铭记在岳麓书院石碑上。这两句诗既赞美了曾氏家族的卓越成就,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忧虑。

尾联“怅钟阜空留遗爱,伯奋骑箕,仲堪撤瑟”,以感叹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曾氏家族命运多舛、难以长久的惋惜之情。钟阜,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南。伯奋,指曾国荃的弟弟曾国玮;仲堪,指曾国荃的弟弟曾国华。两人都曾在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担任要职,最终不幸战死。诗人用“撤瑟”“帆归忍听广陵涛”等意象表达了对两位弟弟的哀思之情。广陵涛,指广陵地区的大江大海。这里的“广陵”指的是扬州附近的江海。诗人通过描绘广陵涛声的壮阔景象,进一步凸显了曾氏家族遭遇不幸的命运。

整首诗通过对曾国荃的追忆和对其家族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对曾氏家族深厚的感情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历史兴衰的思考和对于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