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仙人,曾阅过沧桑几度。
看颓垣断甓,又化为绣柱雕梁。
蓦地繁华,忍忘却经时寂寞;
眼前风景,问何如崔李当年。
对芳草晴川,浑不似烟花春月,浮天洚洞,幸教他指日澄清。

【注释】

黄鹤楼: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之南,濒临长江。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诗一首,为历代传诵。

楼上仙人:指崔颢。崔颢曾游黄鹤楼,登高作赋。

阅过沧桑几度:指崔颢多次登临黄鹤楼。沧桑,世事变化、朝代更迭。

颓垣断甓:指经过风雨的残破景象。颓垣,倒塌的城墙;断砖,断裂的砖块。

绣柱雕梁:精美的屋檐和装饰物。绣,绣花;柱,屋宇的主木;雕梁,雕刻华丽的屋梁。

蓦地繁华:忽然之间出现繁华的景象。

忍忘却经时寂寞:指崔颢在登临黄鹤楼时,曾经感到岁月的寂寞。经时,经过很长时间。

眼前风景,问何如崔李当年:眼前所见之景,与崔、李二公当年游此楼时相比,如何?崔、李,指唐代诗人崔颢和李白。

崔李:崔颢和李白。唐人以二人并称。烟花春月,比喻美好景色。

浮天洚洞:浮游于天地间。浮,漂浮;氵名,水流的样子;洚洞,水深而广貌。

指日澄清:指日,指望之意;澄清,清澈明白。

【赏析】

此诗写黄鹤楼的兴废盛衰。上片由黄鹤楼的变迁引起感慨,抒写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人事变化的感叹。下片借崔、李二公游此楼时之景,抒发了作者对当前景物的赞美之情。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意境开阔宏大,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楼上仙人,曾阅过沧桑几度。”开头两句先点明自己的身份,即诗人自谓。仙人,即神仙。这里指诗人本人。诗人登上高楼,凭栏远眺,看到眼前的这座古迹——黄鹤楼,不禁感慨万千。“阅过沧桑几度”,写出了诗人的阅历丰富,也表现出一种苍桑感伤的情绪。

“看颓垣断甓,又化为绣柱雕梁。”诗人看到黄鹤楼上曾经有颓垣断甓(墙垣坍塌、砖石毁坏),现在又重新修葺起来,成为精美绝伦的建筑物。这一句既是写实,也是诗人的想象与夸张。“又”,表示转折。

“蓦地繁华,忍忘却经时寂寞。”这里,诗人通过对比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蓦地”二字,突出了黄鹤楼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之快,令人措手不及。繁华,指黄鹤楼周围的景色美丽繁荣。经时寂寞,意思是说,过去的寂寞已经过去了。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黄鹤楼周围景物变化的感受。

“眼前风景,问何如崔李当年。”最后两句诗人又回到对过去的回忆上来。眼前看到的黄鹤楼风景与崔、李二公当年游此楼时的景色相比,到底怎么样呢?这里运用反问句式来加强语气,表明他对当时景物的喜爱。

这首诗写黄鹤楼的兴废盛衰。首联写登黄鹤楼所见之景,暗含着诗人的感慨之情。颔联写黄鹤楼上的颓垣断甓已不复存在,如今又恢复了往日的辉煌。颈联通过对比,表现诗人对眼前景物的赞赏之情。尾联写诗人登临黄鹤楼后所引发的思绪,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境界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