硗确土无膏,人弃为原陆。
释子云西来,挂笠结茅屋。
学空易为悦,机熟遂众欲。
妪老苦力田,薄言往种福。
日出听谈经,暮归悔碌碌。
惟我喜饮酒,醉乡数往复。
酒醒春鸠鸣,踏月起浸谷。
所愿谷抽芽,生理良已足。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诗的大意,然后抓住关键语句分析。
这首诗是描写田家生活。首联“硗确土无膏,人弃为原陆”,写土地瘠薄,人弃之而作原野。“硗确”形容土地贫瘠,“膏”指肥美的土地,“膏腴”即肥沃,这里用反义词,突出土地贫瘠,写出了土地的贫瘠。“原陆”指的是农田,“人弃为原陆”写出人们因为土地贫瘠而不种植庄稼,而是开垦荒地,耕种农田。颔联“释子云西来,挂笠结茅屋”写释子从西方而来,头戴草帽,搭个茅屋。“西来”指来自西方,这里借指释迦牟尼。“释子”指佛教徒,“云西来”“挂笠结茅屋”,“西来”与“挂笠结茅屋”相呼应,表明释迦牟尼来到这个地方。颈联“学空易为悦,机熟遂众欲。”意思是学佛很容易得到快乐,当机(悟性)成熟时,就能满足人们的多种欲望。“易为悦”是容易得到快乐的意思。“机熟”是指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达到了一种程度。“众欲”指人们的欲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学习佛经很容易得到快乐,当领悟到佛法的真谛时,就能满足人们对各种欲望的追求。尾联“惟我喜饮酒,醉乡数往复。”意思是:我只喜欢喝酒,醉乡里往返多次。“惟我”指只我喜欢,“喜饮酒”、“醉乡数往复”说明诗人醉心于酒,不问世事。尾联“酒醒春鸠鸣,踏月起浸谷。”意思是:酒醒后听春天的黄莺叫声,踏着月光起身去浇灌稻谷。“酒醒”是醒来的意思,“春鸠鸣”是春天黄莺的叫声,“踏月起浸谷”是诗人起身去浇灌稻田。尾联“所愿谷抽芽,生理良已足。”意思是:我所希望的是稻谷发芽生长,生计也就满足了。“所愿谷抽芽”是我所期望的,“抽芽”指发芽、生长。“生理良已足”是说生计已经足够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所盼望的就是稻谷能发芽生长,生计也就满足了。
【答案】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释子在荒凉的田畴上开垦土地,种植谷物的情景。首联写土地贫瘠,人们开垦荒田;颔联写释子西来,头戴草帽,搭
个茅屋;颈联写学习佛经很容易得到快乐,当领悟到佛法的真谛时,就能满足人们对各种欲望的追求;尾联写诗人醉心于酒,不问世
事,醉后起身去看稻谷的生长情况。全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田园、热爱生活的情感。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田家生活的作品。全诗以释子开垦荒地、种粮谋生的过程为主线展开,通过这一过程展示了田家生活的艰辛与苦乐
,以及释子的豁达洒脱和追求精神寄托的生活态度。
诗的前四句写了土地贫瘠,人们开垦荒田的景象。“硗确土无膏,人弃为原陆。”土地贫瘠,没有肥沃之地,人们把荒地当作田地耕种。这两句写景有声有色,既写出了土地贫瘠的状况,又写出了人们开垦荒地的情景。
作者通过释子的形象进一步展示田家生活的艰辛。“释子云西来,挂笠结茅屋”写释子从西方而来,头戴草帽,搭一个茅屋。这两句
诗不仅表现了释子的装束特点,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他远离世俗、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他头戴草帽,身披蓑衣,在田野间劳作,过着隐逸
的生活。
第三、四两句则进一步写释子的生活态度。“学空易为悦,机熟遂众欲。”“学空”就是学习佛教经典,“易为悦”指容易得到快乐,“机
熟”指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达到了一种程度。“众欲”指人们的欲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只要领悟到佛法的精髓,就能够得到快乐,
当领悟到佛法的真谛时,就能满足人们对各种欲望的追求。
最后四句则写释子的生活。“妪老苦力田,薄言往种福。”写农夫年迈体弱但仍然辛勤劳作,他们辛苦地耕耘田畴,播下种子,期盼丰收
。这两句诗既写出了农夫勤劳朴实的性格特点,也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执着。然而,“薄言往种福”一句却让人感到一丝悲凉。“薄言”
即轻言,表示对农夫辛勤劳动的轻视。“往种福”即去播种幸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农夫辛苦耕耘田畴,虽然他们辛勤劳动,但是收获却微
乎其微,甚至难以为继,他们只能去播种幸福了。“薄言往种福”一句透露出农夫对现实的无奈和辛酸。
尾联写诗人醉心于酒。“酒醒春鸠鸣,踏月起浸谷。”写诗人醉酒后听到春天的黄莺叫声,踏着月光起身去浇灌稻田。这两句诗既写
了诗人醉后的悠闲自得,也写出了他清醒时的勤奋劳作。
诗人写自己的心愿。“我所愿谷抽芽,生理良已足。”意思是:我所期望的就是稻谷能发芽生长,生计也就满足了。”这两句诗既写出了
诗人对自己理想的渴望,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辛酸。
全诗以释子开垦荒地、种粮谋生的过程为主线展开,通过这一过程展示了田家生活的艰辛与苦乐,以及释子的豁达洒脱和追求精神依
托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