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水东流绕墓田,伏波埋土几千年?
西风但见吹残鬣,南海犹闻畏跕鸢。
岂有明珠来戚里,空留铜柱在炎天。
功成未得云台画,回首荒原一惘然。
【译文】
漆水向东绕墓田,伏波将军埋土几千年。西风吹动他残鬓,南海仍然有畏惧鸢。哪里是明珠来到戚里,空留铜柱在炎天。功成名就未得云台画,回首荒原一片茫然。
【赏析】
《过马伏波墓》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绝。马援(字文君)是东汉初年杰出的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他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大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因功高震主,被昏庸的刘秀处死,其子马况随父亲一同被杀,妻子儿女流落民间,生活十分困苦。唐玄宗时,李白路过马援的故乡,感慨万分,作此诗哀悼。
首联“漆水东流绕墓田,伏波埋土几千年?”,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马伏波墓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漆水,即今天的长江支流,源出陕西秦岭北麓,流经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等地后进入湖北省汉川县入江;东流绕墓田,指马伏波墓位于漆水河畔。伏波,指的是汉代名将马援,字文君,南阳宛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汉武帝派使者持节赐马援金帛等物,并诏告说:“马援为伏波将军,效力南越有功。”后因以“伏波”指代马援及其功绩。埋土几千年,意谓马伏波埋骨于土已有千年之久。这一句既点明墓的历史久远,又暗含了诗人对马伏波的崇敬之情。
颔联“西风但见吹残鬣,南海犹闻畏跕鸢”。西风但见吹残鬣,指秋风萧瑟,吹落了马伏波墓上的枯草。西风,指秋天的风,也指秋天的天空。残鬣,指凋零的野草。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萧瑟凄清的秋景图,与前两句的雄浑壮阔形成鲜明对比。南海犹闻畏跕鸢,指南方的海上仍有鸱鸢盘旋飞翔。畏跕鸢,是一种猛禽,这里借指鸱鸢。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马伏波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南方蛮夷的警惕和忧虑。
颈联“岂有明珠来戚里,空留铜柱在炎天。”,诗人以反问句式表达了对马伏波的敬仰之情。岂有明珠来戚里,意谓哪里有如此珍贵的明珠能够带来荣耀和富贵?空留铜柱在炎天,指铜柱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仍矗立于炎天之中,象征马伏波的丰功伟绩永垂不朽。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马伏波的敬仰之情,又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尾联“功成未得云台画,回首荒原一惘然。”,诗人以感叹句式表达了对马伏波的惋惜之情。功成未得云台画,意谓马伏波的功劳已经达到了极点,但却未能得到应有的赞誉和回报。回首荒原一惘然,指回首望去,只见一片荒芜的原野,心中感到茫然无措。这一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马伏波的遗憾之情,又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困惑。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马伏波墓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马伏波的敬仰之情和对现实的忧虑和思考。同时,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使得诗歌更加富有韵味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