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轩避烦溽,看月延脩廊。
远注清浅流,泛我临轩觞。
瑶华敛朝旭,翠盖攒银塘。
百尺青萝峰,窈窕当曲房。
书卷杂乱陈,一榻横中央。
追念畴昔恩,三载辞玉堂。
俾我谢朱绂,纳此山中凉。
昔人亦有言,芰荷以为裳。
洁已卧丘壑,寄心在君王。
当轩揭斯语,永佩期不忘。
【注释】
1、北轩:指亭子。2、烦溽(mò):闷热潮湿,这里指夏天的暑气。3、看月延脩廊:在修长的走廊中观赏月光。4、清浅流:水流清澈而平缓。5、泛我临轩觞(shāng):让我在亭子的台阶上举杯。6、瑶华:美玉,比喻月亮。7、翠盖:青绿色的伞状物,这里代指荷叶。8、银塘:银色的湖面。9、百尺青萝峰:高耸入云的青山。10、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11、曲房:弯曲的房屋。12、书卷杂乱陈:书卷凌乱地摆放。13、一榻横中央:一张床横放在中间。14、三载辞玉堂:三年前辞去京城的官职。15、朱绂(fú):红绶带,古代官员戴的印信,因以“朱绂”借指官位。16、纳此山中凉:接受这山中的凉意。17、昔人亦有言:古人也曾这样说过。18、芰(jì)荷:一种水生植物,叶子像浮莲。19、以为裳:用它来做衣裙。20、洁己卧丘壑(hè):保持自己的纯洁,在山谷中隐居。21、寄心在君王:把心事寄托给君王。22、当轩揭斯语:在亭子门前张贴着这句话。23、期不:《诗经·邶风》篇名,《国风·邶风·柏舟》篇中有“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之句,后用以表示誓约。
【译文】
在北边的亭子避过炎热的夏天,我在看月的修长走廊里徘徊。
远处的流水清澈平缓,泛着波光在亭子的台阶上饮酒。
早晨升起的月亮,如瑶华般璀璨;青绿色的荷叶簇拥着银亮的湖泊。
高耸入云的青山,幽深曲折的房屋,我在这山中居住了三载。
过去我离开京城的官位,换上了平民的服饰,现在我要报答我的恩德,感谢朱绂赐予的荣宠。
古人也曾这样说过,用芰荷来装饰衣裙,保持自己的纯洁,在山谷中隐居,把心事寄托给君王。
我在亭子门前张贴着这句誓言,永远铭记在心,永不忘记。
【赏析】
《寄心亭诗》,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绝。黄庭坚曾三次出使金国,归后又遭贬谪,这首诗就是他在被贬期间于宜春郡的寓所作。
首二句写诗人避酷暑于北轩亭中欣赏月色。“北轩”即北楼,亭的别称。《太平御览》引王俭《南郊赋》云:“北阙重楼,西陵复宇。”此言亭在北边,可以远眺。又《太平御览》引张衡《西京赋》云:“北阙之下,乃有重楼。”此言亭在北楼之上。此处“北轩”应指亭,亦可能兼指楼。“北轩避烦溽”,是说避暑于此。溽为湿热之义。《礼记·月令》:“孟夏……其蚤(早)晏(晚),昏(日落时)旦(日出时),则命曰朝,其收常(早)晏常。”郑注:“朝谓朝晡时。”按:朝晡时为中午前后两小时。此言亭在上午或下午时分,故夏日可避暑。《楚辞·招魂》:“日阴曀兮未光,阒睄窕兮靡睹。”“昡昡兮曭曭”,“昡昡”即阴暗之意,此言亭内虽无日光,但天色尚好。“看月延脩廊”两句,是说亭中赏月,延至廊下。“延”是延长的意思。“清浅流”句承上启下,“流”指水流。此言月光清澈平静,泻向池中。“泛我临轩觞”句承上启下,“泛”指泛舟。“我”是诗人自称。此言我在亭中的台阶上泛舟饮酒。
以下六句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瑶华敛朝旭”句承上启下,“瑶华”即美玉,喻指明月。“翠盖攒银塘”句承上启下,“攒”是聚集之意。此言明月如美玉般璀璨,青绿色的荷叶簇拥着银亮的湖泊。“百尺青萝峰”句承上启下,“青萝”即松萝,一种附生于岩石上的草本植物。《文选·潘岳<秋兴赋>》:“层峦耸翠,凌广陆之崇阿。”“窈窕”是幽深曲折的意思,“窈窕当曲房”,言曲折的房子幽深曲折。此言曲折的房子依傍在青山之中,隐没在绿荫之中。“书卷杂乱陈”句承上启下,“陈”字通“阵”。此言书桌上散乱着一些书籍,一榻横放在中间。“追念畴昔恩”,四句是回忆过去之事。“三载辞玉堂”,三句是说自己离开京城的官位,换上平民的服饰。这是作者第一次出使金国的经过。据《宋史·黄庭坚传》载:元符三年,苏轼、苏辙兄弟相继去世,朝廷召见黄庭坚,任命他为太学博士、秘书郎,分司南京。五年(公元1082年),朝廷召见黄庭坚,任命他为校书郎、实录检讨、吏部员外郎。七年(公元1084年),朝廷召见黄庭坚,任命他为监进奏院。九年(公元1090年),朝廷召见黄庭坚,任命他为国子监教授。《宋史》又说:“元祐初,坐党事出知汝州,再徙戎州。”所谓“三载辞玉堂”者,即是指元符三年离京到宜春郡任教授一事。“俾我谢朱绂”,四句是说自己要报答皇上的恩德。“朱绂”为官服上的一种红色绶带,这里用作名词,借指官位。“纳此山中凉”句承上启下,意思是说感谢皇帝赐给自己的这一份清凉之地。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曰:‘余闻以有道者,反之一动而民服焉;况以无道乎?’于是余立文王于岐丰之下,欲往助之,不及;东伐朝鲜而败之于碣石。退而修文、武之业。‘垂拱而治。’呜呼!唯大英雄能如此哉!故曰:‘周有大成者八百余岁,观此知成大功者亦不少矣。’吾不忍为此态也。遂之东海上,乘流而下,不知所终极。”伯夷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因反对商纣暴虐而被放逐,和叔齐一起投奔周文王。《史记》又说:“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及武王灭殷,伯夷、叔齐叩马而谏,不听。遂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叔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两位忠臣义士。此处“俾我谢朱绂”一句,是说自己要像他们那样报效皇帝的恩德。“昔人亦有言”,四句是引用古人的话。古人也曾这样说过,用芰荷来装饰衣裙,保持自己的纯洁,在山谷中隐居,把心事寄托给君王。“洁已卧丘壑”,五句是说自己要保持纯洁,在山谷中隐居。“寄心在君王”,六句是说把自己的心事寄托给君王。“当轩揭斯语”,最后两句是说在亭子里张贴着这句话。“期不”二字是誓言的意思,《诗经·邶风·柏舟》篇中有“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之句,后用以表示誓约。“期不”二字与前面的句子连起来就是“期不遗忘”。
这首诗结构严谨,对仗精工,意境优美,风格沉郁顿挫。全诗语言简练,音律和谐,节奏鲜明,韵脚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