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策石城路,维舟木渎傍。
红亭倚山畔,兰蕙松风香。
春草没宫井,野花迷屧廊。
裂眦入烟际,湖山郁苍苍。
镜奁俯震泽,浮槎看渔洋。
琴台冈势直,箭茎河流长。
复有消夏湾,密树涵溪光。
遗踪半仿佛,䆒诘增荒唐。
石洞本确荦,履迹尤微茫。
千古好事人,附会多忖量。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其中的关键字词的表达效果,最后根据这些分析,进行赏析。本题中,“振策石城路”,振,挥舞;策,指马鞭;石城,山名;路,小路。“维舟木渎傍”,“维”是系船的意思;木渎,古水名;傍,旁边。

【答案】

译文:挥动着马鞭沿着山中小道,系好了船在木渎旁停泊。红亭倚靠着山边,兰花、蕙草与松树散发出阵阵清香。春天的野草丛生到宫里的井口,野花盛开在长廊之中。眼泪流尽了也看不到烟霞尽头,湖光山色苍茫一片。镜奁俯视震泽,浮槎观赏渔洋。琴台冈势平直,箭茎河流绵延。又有消夏湾,密树掩映溪流的光影。遗踪半仿佛,䆒诘增荒唐。石洞本来高峻险峻,行走其间脚印微茫。千古好事人很多,附会猜测多思量。

赏析:

首联点明诗人扈从皇帝南巡的行程。“振”字写出了诗人扈从皇帝南巡时的雄姿英发。“维舟”,即系住船只。“木渎傍”表明诗人扈从皇帝南巡时是在江南一带行进。“倚”、“畔”两个字用得贴切形象,表现出诗人扈从皇帝南巡途中的轻松惬意的心情。颔联描写了扈从皇帝南巡途中的景色。这两句诗写扈从皇帝南巡途中所见之景。“兰蕙松风香”以兰蕙喻君子,松风比清风,暗寓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君王好贤乐善”。

颈联描写了扈从皇帝南巡途中所见之景。“屧廊”,长廊。“没”字写出了长廊上长满了春草,暗示了扈从皇帝南巡的时间是春季。“迷”,形容词,意思是被花丛挡住了视线。“屧廊”一词出自《诗经·小雅·信南山》,意为长廊。“屧廊”二字既写出了长廊的布局,又写出了长廊的幽深,还暗寓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君王好贤乐善”。尾联描写了扈从皇帝南巡途中所见之景。“入烟际”,烟霭笼罩了天际。“湖山郁苍苍”,湖光山色苍茫一片。“镜奁俯震泽,浮槎看渔洋。”这里借典故来写景抒情。“镜奁”即镜匣子。“震泽”即今太湖。《史记·吴太伯世家》说,春秋时吴国太伯曾奔吴,吴王僚派兵追之而不得,乃立为吴王,后传位给儿子寿梦,寿梦又传位于儿子阖庐。阖庐即位以后,任用伍员(伍子胥)为大夫,并率军打败楚国。后来,伍子胥带吴国的部队进攻楚国,攻进郢都,杀死楚平王。伍子胥把楚国的地图装在匣子里,带回吴国。后来吴王夫差为了报复楚国而伐越,战败后自杀。这里的“镜奁”就是比喻震泽。“浮槎看渔洋”,这里借用了两个典故来写景抒情。“浮槎”指渔船。“渔洋”是地名。南朝宋谢灵运曾游历过浙江一带,有《观沧海》一诗,其中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句子。这里用“浮槎看渔洋”来暗喻扈从皇帝南巡途中所见之景。“琴台冈势直”,“箭茎河流长”分别描写了琴台和箭川的地形特点。“复有消夏湾”,又有一个消夏湾。这里的“消夏湾”是指风景优美的湖边避暑的好去处。“密树涵溪光”,茂密的树林里倒映着明亮的溪水。“遗踪半仿佛”,“䆒诘增荒唐”两句的意思是:扈从皇帝南巡时留下的行迹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识。这里的“䆒”“痴”同“呆”一样,都是形容人呆滞的样子。“䆒诘增荒唐”,即“痴痴地增添荒唐”。“石洞本确荦”,“履迹尤微茫”两句的意思是:石洞本来就是崎岖不平的,行走其间的脚印更是微茫难寻。这里的“确荦”是指石头凸露在外。“履迹尤微茫”,即走路时脚底踩着的泥土痕迹很难辨认。这两句诗表达了扈从皇帝南巡时留下的踪迹已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