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凉殿里拂华笺,满贮端溪宝墨鲜。
亲见君王挥玉管,承恩拜赐御床前。

【注释】

英:指王安石。

懋勤殿:宋宫殿名。

《中庸》、《太极》二篇:《易传》篇名,为儒家经典之一。

“敷陈”三句:指皇帝命英将所讲经书大义书写成文并亲赐御笔书法,以表彰他对忠诚、孝道、存天理、灭人欲的提倡。

“不胜”三句:指皇帝对王安石赐给他写有忠孝存诚大字的御用纸张表示感激,而王安石则谦逊地说自己只是尽了微薄之力。

【赏析】

熙宁五年(1072年),王安石因变法引起朝中保守派不满,被罢相。六年(1073年)春,神宗召他还京任翰林学士,次年冬又召还京师,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七年(1074年),哲宗继位,新法被废止,王安石被贬为江宁知府,旋又被削职流放于惠州、儋州。这首诗是作者在赴任途中,被哲宗召至宫廷时,即席赋诗,奉和神宗皇帝赐给他的御笔书法之作。

首句“迎凉殿里拂华笺”,写诗人被召入宫廷的情景。“迎凉殿”,即延和殿。当时神宗正居延和殿,故称之。“拂华笺”,指把华丽的宣纸展开。这里既写出了皇帝的盛意,也点明了诗人入宫的时间是在炎热的夏天。次句“满贮端溪宝墨鲜”,写宫中所用笔墨的珍贵。“端溪”,地名,产墨著名,这里指墨质细腻如端溪石的优质墨。“宝墨”,珍贵的墨。“鲜”,鲜明、光亮之意。这句既写宫中所用笔墨之好,也表现了皇帝的雅爱文人、珍视才学的态度。接着“亲见君王挥玉管,承恩拜赐御床前”,写诗人在皇帝面前献策,受到恩宠的情景。这两句既是写实,也是虚写。因为前面已说过,诗人是应诏到朝廷的,所以这两句中的“挥玉管”是指皇帝在殿上挥毫题写御札。“拜赐”,“跪受赏赐”,这是诗人献策后得到皇帝赏识的表现。“御床前”是说皇帝赐座,让诗人坐在一旁聆听。最后两句“不胜荣幸恭赋八首 其五”,写诗人赋诗酬答的情景。“不胜荣幸”,意思是不胜荣幸,不敢当,言下之意是感谢皇帝的赏识。“恭赋八首”,指诗人恭恭敬敬地写了八首诗来回答皇帝的提问。“其五”,指第一首诗。

此诗是一首应诏赋诗诗。王安石应诏入廷,与皇上面对面地谈经论政,这种君臣间的直接交流,使诗歌具有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感染力。诗的前四句写皇帝召见他的情景和赐书的情景,后四句写他赋诗答谢的情景。从内容上看,前四句主要写皇帝对王安石的热情接待和高度赞扬,后四句主要是写诗人的谦让和答谢。但二者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前四句是后四句的基础和前提。诗人在皇帝面前献策之后,又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赞赏,自然要赋诗答谢。如果只写皇帝对他的热情接待和高度赞扬,而不写他赋诗答谢的话,就失去了诗歌应有的艺术魅力。

此诗语言简练、质朴。全诗除第二句外,都是七言绝句。每一句都用七个字组成,且句式整齐划一,音调铿锵和谐。特别是第三句中的“挥玉管”,第四句的“承恩拜赐”,不仅语意双关,而且音节响亮;第六句的“拜赐”二字,更是平仄相对,韵律优美。这些特点都体现了宋诗的特点。

此诗在构思上也很巧妙。前三联写皇帝的礼遇和自己的谦卑自重,第四联则宕开一笔,由答谢转为赋诗。这种转折,不仅没有显得突兀,反而显得更自然,更能突出主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