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考图畴溯浑蒙,近推濂洛振宗风。
仰窥圣学无涯际,愿颂高深海岳同。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其诗风豪放、意境深远,深受后世赞誉。下面是对诗歌逐句的解释:
六月五日特召 英至懋勤殿上讲中庸及太极西铭之学并命 英敷陈经书大义复亲洒宸翰书忠孝存诚大字二幅以赐 不胜荣幸恭赋八首 其三
“六月五日”指的是诗人被特招到皇宫中的时间,具体日期未给出,可能为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特召”表明这次召见具有特殊意义。”英至懋勤殿上讲中庸及太极西铭之学”是指司马光(字君实,号文简,陕西郡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被召至皇帝面前,在懋勤殿(位于内廷的正殿之一,用于接见大臣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上讲解儒家经典著作《中庸》和《太极西铭》。“并命”意味着同时受命于皇帝,即同时被要求解释这些儒家经典。”敷陈经书大义”是指详细阐释这些经典的深意和要义。”复亲洒宸翰书忠孝存诚大字二幅以赐”是指皇帝亲自书写了表达忠孝和诚信精神的书法作品,赐给司马光作为礼物。
“不胜荣幸恭赋八首 其三”中的“不胜荣幸”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接受皇帝如此礼遇的感激之情。“恭赋八首”是指诗人恭敬地创作了八首诗。“其三”表示这是第三首诗。
“遐考图畴溯浑蒙,近推濂洛振宗风”是整首诗的开头,描述了诗人对历史和哲学的深入研究和理解。“遐考”指的是远观考察,“图畴”指的是图表或者图谱,“溯浑蒙”指追溯原始的混沌状态或未开化的状态,“近推濂洛”指的是研究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人,宋代哲学家)和邵雍(字尧夫,号康节,范阳人,宋代哲学家),他们都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濂洛之学”,也就是理学。“振宗风”指振兴儒家学派的风气。
“仰窥圣学无涯际,愿颂高深海岳同”是整首诗的结尾,表达了诗人对孔子学说的敬仰和追求。“仰窥”指仰望观察,“圣学”指的是孔子的学说,“无涯际”表示没有边界限制,意味着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无边无际。“愿颂高深海岳同”是指希望像高山大海一样,能与圣人的智慧和品格相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孔子学说的崇高敬意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司马光的一种赞颂。司马光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受到尊敬。这首诗通过描述司马光被召至皇宫,皇帝赏赐书籍和书法作品的场景,展现了司马光的学术地位和受到的荣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儒学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感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美,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