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生河畔碧如苔,岁岁春光不用媒。
风雨有期寒食到,莺花无恙隔年来。
却添离思萦高柳,惟许新诗送落梅。
独客何心闲倚杖,子规声里最裴回。
草生河畔碧如苔,岁岁春光不用媒。
风雨有期寒食到,莺花无恙隔年来。
却添离思萦高柳,惟许新诗送落梅。
独客何心闲倚杖,子规声里最裴回。
翻译:
草在河岸边生长,碧绿得如同未施粉黛的少女,无需任何媒介,春天的气息自然而然地弥漫开来。
随着季节的轮转,风雨如期而至,寒食节也如期而至,而那些盛开的鲜花似乎也在每年这个时候准时归来。
随着离别的思绪渐渐增多,只能将这份愁绪缠绕于高高的柳树之上。
我唯有寄情于新诗,希望它能像飘落的梅花一样,带给我不期的慰藉。
独自一人行走于异乡,心中却无心欣赏周围的景色,只是默默地依靠着拐杖,静静地聆听子规鸟的啼鸣,感受着它那悠长的哀鸣在耳边回荡,心情愈发沉重。
注释:
- 草生河畔碧如苔:这里的“草”指的是河边生长的草,“碧如苔”则形容其颜色鲜艳且翠绿。
- 岁岁春光不用媒:每年的春天到来时,似乎不需要外界的催化,自然地展现出它的美丽与生机。
- 莺花无恙隔年来:莺鸟和花朵仿佛知道人们即将离去,所以每年都在这个时候准时出现,为春天增添了一份特别的色彩。
- 却添离思萦高柳:随着离别的临近,诗人的思绪被一种难以言说的忧愁所困扰,这种情绪仿佛已经超越了自然景物本身,萦绕在高高的柳树上。
- 唯许新诗送落梅:尽管心中有离愁,但诗人仍然希望能够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像将落梅作为信使一样。
- 独客何心闲倚杖:诗人独自一人行走于异乡,没有同伴的陪伴,也没有心思去观赏周围的风景,只是默默地依靠着拐杖。
- 子规声里最裴回:在这个寂静的时刻,诗人听到子规鸟的啼鸣,那种悠长的叫声在耳边回荡,让他的心情变得愈发沉重。
赏析:
《晚春郊外二首·其二》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晚春时节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内心感受。
第一句“草生河畔碧如苔”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春天来临的景象。这里的“草”指的是河边生长的草,“碧如苔”则形容其颜色鲜艳且翠绿,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第二句“岁岁春光不用媒”则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到来无需借助外力,而是自然展现的景象。这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也表达了他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第三、四句“风雨有期寒食到”,描述了天气的变化和节日的临近。这里提到了寒食节,这是一个纪念古代忠臣介子推的节日,通常在清明节前举行。诗人通过对天气和节令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而又略带哀愁的春天画面。
第五、六句“莺花无恙隔年来”延续了前两句的主题,再次强调了春天的美丽和生命力。这里提到的“莺花”是指春天里的各种鸟类和花卉,它们似乎知道人们即将离去,因此每年都在这个时候准时归来。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也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深深眷恋。
最后两句“却添离思萦高柳”和“唯许新诗送落梅”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的“离思”和“新诗”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体现。他感到离别的思绪越来越浓重,只能将这些思绪寄托在高高的柳树上;而为了排遣心中的离愁别绪,他只能写下新诗,希望能像送落梅那样传达自己的情感。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晚春时节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诗人成功地将一幅美丽的春日画卷呈现给了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