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不守竟仓皇,遗恨中涓促丧亡。
骁贼直闻趋洛下,行营又见溃河阳。
将军力战捐躯脰,竖子迎降类犬羊。
从此三关似刳竹,谁人决策守金汤?

明季咏史十三首,其十。

诗句释义与译文:

潼关不守竟仓皇——潼关被攻破,形势紧急混乱。遗恨中涓促丧亡——国家因宦官的失误而导致灭亡。骁贼直闻趋洛下,行营又见溃河阳——敌人直接进攻洛下,我军在河阳遭遇惨败。将军力战捐躯脰,竖子迎降类犬羊——将军英勇奋战至最后一刻,而敌方则投降像狗一样卑贱。从此三关似刳竹,谁人决策守金汤——从此之后,三道关口如同剖开的竹子,谁来决定保卫我们的国土?

注释与赏析: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是古代长安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不守则意味着战事迅速失利,形势紧迫,导致国家陷入危机之中。中涓,通常指宦官,这里指因宦官的误国政策导致的灭亡。骁贼,指勇猛的敌人;直闻,即“径直听闻”,表示敌人行动迅速、果断;趋洛下,即向洛阳方向进发,可能是指敌军的主攻点。行营,指驻扎的军队或临时指挥部;溃河阳,即军队在黄河以北地区遭到惨败。将军,指前线指挥者;力战,指英勇战斗直至牺牲;捐躯脰,意为以身殉国,壮烈牺牲;竖子,对敌人的轻蔑称谓;迎降,指投降行为;类犬羊,形容敌人卑贱可欺。从此之后,三道关口如同剖开的竹子,象征着国家的脆弱和无力。谁人,疑问代词,表示疑问;决策,指做出决断;守金汤,即守卫着坚固的城池,象征保卫国家的决心与勇气。

此诗描绘了潼关失陷后的国难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腐败及军事无能的失望和痛心。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比喻,诗人揭示了国家的困境和个人的英雄悲剧,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