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鼎旂常,公真无愧;
文章道德,世之所宗。
【注释】
钟鼎:古代帝王的礼器。旂(qí),古代天子、诸侯等所乘的车旗。公:指张百熙,人称“张百公”。
无愧:没有可惭愧之处。
文章道德:文章和道德。
宗:尊崇。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两句,赞颂张百熙的德行;颔联两句,称赞他的文章道德。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钟鼎旂常,公真无愧;
文章道德,世之所宗。
【注释】
钟鼎:古代帝王的礼器。旂(qí),古代天子、诸侯等所乘的车旗。公:指张百熙,人称“张百公”。
无愧:没有可惭愧之处。
文章道德:文章和道德。
宗:尊崇。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两句,赞颂张百熙的德行;颔联两句,称赞他的文章道德。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挽张之洞联 纪河间之绩学,阮仪徵之研经,盘沱老人之清操,身兼道德文章,沧海横流谁继起; 奏议若苏长公,绥边若王阳明,定大计若韩魏国,功在生民社稷,龙门不见我安归。 注释: 纪河间之绩学:纪念河间地区的历史成就和学术成就。 阮仪徵之研经:阮仪征是清代著名学者,擅长研究经史子集等经典著作。 盘沱老人:指张之洞的祖父,张之洞曾自称为“盘沱老人”。 道德文章:指品德和才能,即道德品质和文学才华。
【注释】 钟鼎:古代帝王的礼器。旂(qí),古代天子、诸侯等所乘的车旗。公:指张百熙,人称“张百公”。 无愧:没有可惭愧之处。 文章道德:文章和道德。 宗:尊崇。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两句,赞颂张百熙的德行;颔联两句,称赞他的文章道德。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张绳祖是清朝的诗人。 字绳武,号东山,生于乾隆年间,卒于嘉庆年间,是中国清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广泛传颂。他的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以及对时政的评论为主,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正文】 事为天下图始,辄属我公。 宫廷深倚济艰难,几时文轨大同,得弥遗憾; 身以儒臣立名,慨维世变,弟子相从记言论,每忆起居便坐,横涕中原。 【注释】 1. 事:指国家大事。 2. 我公:你(指张百熙)是我的公仆。 3. 文轨:指文化礼仪制度。大同:这里指天下统一,社会安定。 4. 身以儒臣立名:指张百熙作为儒家学者在历史上立下了名声。 5. 慨维世变:感叹世事变化无常。 6.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高考所考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考生默写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考生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君实”“重”要理解字义去记忆。需要逐字、逐句、逐个词语过关,采用一慢(放),二看(读),三记(默写)的方法,按照词意和语句结构进行识记。 【答案】 洛阳社里数耆英
这首诗是一首挽联,由梁启超所作。它表达了对张之洞的怀念之情。 首句“全局奠东南,虽贱子未见公,江汉朝宗,颇忆纡筹曾借箸”中的“全局奠东南”,意味着张之洞在东南地区的影响力巨大,如同全局已定。而“贱子未见公”则表示作者尚未有机会见到张之洞。这里的“江汉朝宗”指的是张之洞像江河一样汇聚了四方的人才,“纡筹曾借箸”则是指张之洞曾经利用过筷子(比喻为工具)来解决国家大事。 第二句“大名动中外
挽张之洞联 纪河间之绩学,阮仪徵之研经,盘沱老人之清操,身兼道德文章,沧海横流谁继起; 奏议若苏长公,绥边若王阳明,定大计若韩魏国,功在生民社稷,龙门不见我安归。 注释: 纪河间之绩学:纪念河间地区的历史成就和学术成就。 阮仪徵之研经:阮仪征是清代著名学者,擅长研究经史子集等经典著作。 盘沱老人:指张之洞的祖父,张之洞曾自称为“盘沱老人”。 道德文章:指品德和才能,即道德品质和文学才华。
【注释】 1. 挽曾纪泽联:这是为曾纪泽写的一副挽联,表达了对其去世的哀悼。曾纪泽是晚清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和学者。 2. 前勋能继范希文:这里的“前勋”指的是曾纪泽过去的功绩和荣誉,“能继范希文”则是说他有能力和决心继承先人的荣耀。 3. 荷两世恩情:这里的“二世恩情”指的是曾纪泽和他的家族世代积累下来的恩情和荣誉。 4. 喜我弟兄依北斗:这里的“弟兄”指的是曾纪泽和他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
【注释】 挽翁同和联 乾嘉诸老,文采风流,公承厥宗,乃终其局; 戊戌以来,恶魔急劫,天宁无意,特放斯人。 【赏析】 乾嘉时期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当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繁荣,文人辈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乾嘉四大才子:纪晓岚、和珅、王渔洋、张文端。他们都是当时的大官,他们的诗词歌赋在当时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的第一句“乾嘉诸老,文采风流,公承厥宗”,意思是说,乾嘉时期的各位前辈都是很有才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