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冤夫何如,恸子无还期。
祸变迫朝暮,余时寄京师。
书问犹在眼,焉知命已危。
到门馀哭声,四壁旷容仪。
嫠匹感相吟,亲颜雕素姿。
孤胤才数龄,泣然亦双垂。
孰云一载别,杳莽永乖违。
天乎余负子,夭枉讵有司。
悔恨伤往情,临衢独歔欷。

【注释】

烦冤:烦愁怨恨。夫何:为什么。恸子无还期:悲痛儿子无法回家。

余时:我那时(指在京师)。京师:今北京一带,古称京兆,是唐王朝的首都。

书问犹在眼:书信还在眼前,表示思念未减。焉知命已危:又怎么知道命运已经凶险?

嫠(lí)匹:寡妇和孤儿,特指女子。感相吟:因感到悲伤而相互哭泣。雕素姿:刻画着朴素的容貌。孤胤(yìn):幼小的儿子。

孰云:谁说。一载:一年。杳莽:幽远迷茫。永乖违:永远分离。

天乎:叹词,相当于“啊”。负子:辜负了儿子。夭枉:夭折、早死。讵(jù):岂。有司:官吏。

悔恨伤往情:后悔过去没有好好照顾他(仲弟)。伤:伤怀。

临衢(qú):站在大道上。独歔欷(xū xī):独自抽泣悲叹不已。

【赏析】

此为《别仲弟墓作》之二。诗人在京师时,与仲弟分别一年,此时又闻仲弟丧亡,悲恸万分,遂作此诗。诗中抒发了自己对仲弟的深切哀痛之情,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仲弟的怀念及对仲弟命运的同情。

开头两句“烦冤夫何如,恸子无还期”,直抒胸臆。诗人用反诘的方式表达了内心的极度悲哀,同时又以“无还期”表明了对仲弟生死未卜的忧虑和不安。紧接着“祸变迫朝暮,余时寄京师。”“祸变”即灾难,指战乱。“朝暮”形容形势危急,时刻不安定。“余时”指诗人自己。“寄京师”表示诗人身在京师,心系仲弟。

中间四句写诗人对仲弟的思念:“书问犹在眼,焉知命已危?”诗人虽然知道仲弟已经不在人世,但是仍然盼望着仲弟的消息。“书问犹在眼”,说明诗人对仲弟的思念非常深厚,时刻关注着仲弟的消息。“焉知命已危”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仲弟命运的担忧,又透露出诗人对仲弟的深深怀念。

后面六句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对仲弟的哀痛之情:“到门馀哭声,四壁旷容仪。”诗人想象自己回到仲弟墓前,听到远处传来的哭声和空旷的墓地场景,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无奈。“嫠匹感相吟,亲颜雕素姿。”“嫠匹”即孤儿寡妇,这里指仲弟。“亲颜”即亲人的面容,这里指仲弟的面容。“雕素姿”形容仲弟消瘦的样子。诗人通过这些形象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仲弟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悲伤。

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对仲弟命运的感慨:“孤胤才数龄,泣然亦双垂。”“孤胤”指幼小的儿子,“才数龄”表示年纪尚小。“泣然”形容仲弟的哭泣声,声音低沉而悲伤。“亦双垂”指仲弟也落泪了,泪水从脸颊两边流下。诗人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仲弟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悲伤。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通过对仲弟的追忆和哀悼,表达了诗人对仲弟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哀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