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馀披霁辉,稠叠云岩出。
草径引逶迤,松林拂疏密。
杂花眩白红,艳夺桃李色。
仙洞迫在眼,再挹幽泉滴。
苔壁污镵镌,魂冷龙蛇窟。
斜登御碑亭,异人觌仿佛。
下瞰青茫茫,原野春烟裂。
盆浦带濂溪,波光荡无极。
连冈指新塔,升降疲崭崱。
左睨崥嶂雄,蔽若垂天翼。
石泉依寺院,龙鱼寒尚蛰。
战垒讲经台,芜没废兴迹。
紫阳昔解官,山北始攀陟。
踵寻增慨然,遗风鸦啼灭。
吊古别残僧,云中影摇兀。
清明日携隆恪夫妇登恪小从过天泉洞御碑亭观天池
雨馀披霁辉,稠叠云岩出。
草径引逶迤,松林拂疏密。
杂花眩白红,艳夺桃李色。
仙洞迫在眼,再挹幽泉滴。
苔壁污镵镌,魂冷龙蛇窟。
斜登御碑亭,异人觌仿佛。
下瞰青茫茫,原野春烟裂。
盆浦带濂溪,波光荡无极。
连冈指新塔,升降疲崭崱。
左睨崥嶂雄,蔽若垂天翼。
石泉依寺院,龙鱼寒尚蛰。
战垒讲经台,芜没废兴迹。
紫阳昔解官,山北始攀陟。
踵寻增慨然,遗风鸦啼灭。
吊古别残僧,云中影摇兀。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清明时节携妻儿登高赏景时的即兴之作。诗中通过描写天池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清明日携隆恪夫妇登恪小” —— 这个开头点明了这首诗的背景和时间。清明时节,天气晴朗,正是出游的好时候。作者携带妻子和孩子一同登上了这座高山,欣赏着美丽的风景。
“雨馀披霁辉,稠叠云岩出。” —— 这句诗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景象。雨后的阳光照耀着大地,云层渐渐散开,露出了连绵的山峰。
“草径引逶迤,松林拂疏密。” —— 这句诗描述了山路两旁的景象。蜿蜒曲折的小路引领着人们深入山林,松树林里树木参差,枝叶茂盛。
“杂花眩白红,艳夺桃李色。” —— 这句诗描绘了花丛中的美景。各种各样的花朵在阳光下竞相开放,白色的、红色的,甚至有些像桃花李花的颜色。
“仙洞迫在眼,再挹幽泉滴。” ——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仙境般的自然景观的向往。眼前的仙洞近在眼前,让人不禁想要再次领略其幽静之美,而泉水的滴滴答答也增添了几分意境。
“苔壁污镵镌,魂冷龙蛇窟。” —— 这句诗描绘了苔藓覆盖的墙壁上的刻痕,令人感到一种冷清的氛围。这里比喻了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变迁。
“斜登御碑亭,异人觌仿佛。” —— 这句诗描述了作者登上御碑亭的情景。站在高处俯瞰四周,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川、湖泊等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下瞰青茫茫,原野春烟裂。” —— 这句诗描绘了向下俯瞰时所看到的景色。一片青翠的原野上弥漫着春天的烟雾,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盆浦带濂溪,波光荡无极。” —— 这句诗描述了周围的自然环境。盆浦旁边流淌着清澈的溪水,波光粼粼,仿佛在不停地跳动。
“连冈指新塔,升降疲崭崱。” —— 这句诗描绘了连绵起伏的山峦上矗立着一座新塔,它伴随着山势的起伏而升降。
“左睨崥嶂雄,蔽若垂天翼。” —— 这句诗描述了左前方的峭壁上山峰雄伟壮观,宛如一只巨大的翅膀遮蔽着天空。
“石泉依寺院,龙鱼寒尚蛰。” —— 这句诗描绘了寺庙旁潺潺流淌的石泉水和冬眠的龙鱼。
“战垒讲经台,芜没废兴迹。” —— 这句诗描述了曾经用于作战的堡垒现在变成了讲经的地方,但已经荒废破败,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紫阳昔解官,山北始攀陟。” —— 这句诗回忆了作者过去在紫阳任职的日子,那时他曾经攀登过这座高山。
“踵寻增慨然,遗风鸦啼灭。” ——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过去岁月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吊古别残僧,云中影摇兀。” —— 最后一句诗则将整个作品推向了一个高潮。作者在这里告别了一位年迈的僧人,并独自站在云中,眺望着远方的山水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