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山日落风泠泠,紫霞罩野长烟青。
蔽亏林树暗城郭,光回一水犹晶荧。
拂襟蹑履茅亭上,归栖万翼啼相向。
补缀楼栏星点稀,荡摩霄汉笳声怆。
穷冬鱼鳖阻安流,小舸短篷未可傍。
为想横戈恣杀戮,妇孺呼号投盛涨。
眼前创痍少苏息,江山始觉还清旷。
主人隔我葡桃卮,宁倚口舌扶时危。
缁尘眯目不能去,微怜梅萼空存枝。
万象沈冥月初白,满抱悲欢对今夕。
手扪钟阜霜露垂,应出魍魉识归客。
诗句解析与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觚庵茅亭晚望的景象和心情。通过四句话,我们可以逐步分析每一句的意义及其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 “四山日落风泠泠”
- “四山”:指四周的山峦。
- “日落”:太阳落下。
- “风泠泠”:微风轻轻吹拂。
- 整体意义:描述傍晚时分,四周山峦被夕阳染红,微风吹动的场景。
- “紫霞罩野长烟青”
- “紫霞”:紫色的朝霞。
- “罩野”:覆盖田野。
- “长烟青”:长烟弥漫如青色。
- 整体意义:描绘天空中紫色的朝霞映照在广阔的田野上,形成一片烟雾缭绕的景象。
- “蔽亏林树暗城郭”
- “蔽亏”:遮挡。
- “林树”:树林与树木。
- “暗城郭”:使城市显得幽暗。
- 整体意义:描述了树林与树木遮挡下的城市景象,使城市显得幽暗,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 “光回一水犹晶荧”
- “光回”:光芒反射回来。
- “一水”:一条河流。
- “犹晶荧”:依然明亮闪烁。
- 整体意义:描绘河水在月光或灯光的照射下,依然闪烁着明亮的光辉。
- “拂襟蹑履茅亭上”
- “拂襟”:轻抚衣襟。
- “蹑履”:穿着鞋子步行。
- “茅亭”:简单的草屋或亭子。
- 整体意义:描述诗人站在茅亭之上,感受着微风和凉爽的氛围,同时也流露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归栖万翼啼相向”
- “归栖”:返回栖息。
- “万翼”:众多翅膀。
- “啼相向”:互相鸣叫着。
- 整体意义:描绘各种鸟儿回到栖息地相互鸣叫的情景。
- “补缀楼栏星点稀”
- “补缀”:修补、点缀。
- “楼栏”:建筑物上的栏杆。
- “星点稀”:星星点点。
- 整体意义:描述星星点缀在建筑上,虽然稀疏但仍可见其美。
- “荡摩霄汉笳声怆”
- “荡摩”:飘扬摆动。
- “霄汉”:天空。
- “笳声怆”:悲伤的笳声。
- 整体意义:描绘天空中飘荡着悲伤的笳声,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 “穷冬鱼鳖阻安流,小舸短篷未可傍”
- “穷冬”:严冬。
- “鱼鳖”:指鱼类和鳖类。
- “阻安流”:阻碍水流。
- “小舸”:小船。
- “短篷”:小船的篷布。
- “未可傍”:不能靠近。
- 整体意义:描述在严冬时节,河流被冰封,无法通行,人们只能乘坐小舟沿着河面前行,表达了对自然规律和生活艰辛的认识。
- “为想横戈恣杀戮,妇孺呼号投盛涨”
- “横戈”:挥舞武器。
- “恣杀戮”:任意屠杀。
- “妇孺”:妇女和孩子。
- “呼号”:呼喊求救。
- “投盛涨”:被冲入水中。
- 整体意义:描绘战争场景中,人们挥舞武器肆意杀伐,妇女儿童呼救却被卷入洪水之中。
- “眼前创痍少苏息,江山始觉还清旷”
- “创痍”:创伤和伤痕。
- “苏息”:舒缓、平息。
- “江山河始觉还清旷”:形容经过战乱后的江山恢复到了平静与清新的状态。
- 整体意义:通过对比战争前后的景象,表达了战争带来的创伤逐渐得到平复,大自然也开始展现出它的美丽与和谐。
- “主人隔我葡桃卮,宁倚口舌扶时危”
- “葡萄卮”:古代的一种酒器。
- “口舌”:言辞和说法。
- “扶时危”:挽救时局。
- 整体意义:表达自己虽身处乱世,但依然愿意借助言论的力量来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 “缁尘眯目不能去,微怜梅萼空存枝”
- “缁尘”:黑色的灰尘。
- “眯目”:因灰尘而模糊视线。
- “梅花萼”:梅花的花萼(即花蕾)。
- 整体意义:描绘了诗人身处尘埃之中,视线不清,但仍能看见梅花的花萼存在,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执着和坚持。
- “万象沈冥月初白,满抱悲欢对今夕”
- “沈冥”:昏暗、深沉。
- “月白”:月亮明亮。
- “抱悲欢”:充满悲伤和欢乐。
- “对今夕”:面对今夜。
- 整体意义: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月亮高悬,照亮了整个世界,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悲伤也有欢笑。
赏析:
此诗以四句为一个部分,共分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作者的所见所感。第一部分描绘了晚景中的自然环境,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宁静而美丽的景色,让人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第二部分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第三部分则通过对战争后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个人责任的思考。最后一部分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性,是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