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柳畦菘几得霜,拥随妇孺破川光。
照人瘦蝶都成画,引子归鸦伴作行。
初接遗墟散樵牧,犹留残照认宫墙。
城头桥畔车声断,莫为闲游吊战场。
【注释】
携家人:带着家人。杂姻家:与姻亲的孩子们一起。稚子:年幼的孩子。循溪:沿溪而行。穿大通桥:从大通桥过河。西华门:洛阳东面的一个城门,这里指城东。晚眺:傍晚时眺望远方。岸柳畦菘(suī):岸边的柳树和菜地。几得霜:几乎全被霜雪覆盖了。拥随妇孺:跟随妇女和孩子。破川光:映照着河水的光辉。照人瘦蝶都成画:映照的人像都像画中一样瘦弱。引子归鸦伴作行:引导着归巢的乌鸦一同行走。初接遗墟散樵牧(xiù mù):刚一接近废墟就分散了打柴、放牧的百姓。残照:夕阳的余晖。宫墙:皇宫的围墙。城头桥畔车声断:城头上和桥梁旁的车马声音已经消失。莫为闲游吊战场:不要为游览而悲伤地想到战争的惨痛。
赏析:
这首七律,前四句写诗人携家人在郊外游玩,欣赏秋色;后四句写诗人对战后荒凉景象的感受,劝慰人们不要为过去的事情感到忧伤。这首诗以“游”字贯穿全篇,但所描写的景色是萧瑟的,气氛是凄清的,情绪是低沉的。
诗的第一句写诗人携家人出游的情景,“携家人”,说明出游的目的,是为了“玩”。第二句承第一句而来,写出游所见之景:“杂姻家”。这里的“姻家”,是指亲戚。“稚子”即小孩子,也是指亲戚家的子弟。“循溪穿大通桥出西华门”,是说沿着溪水走,出了城门,过了一座大通桥。“西华门”,是洛阳东面的一个城门。这句写诗人一家人游玩的路线和时间,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全诗的重点。诗人在诗中用了很多优美的词藻,如“岸柳”“畦菘”“破川光”“瘦蝶”“归鸦”“残照”“宫墙”,等等,把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描绘出来,使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和家人正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游玩,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同时也表现了一种悠闲的心情。第三句“晚眺”紧承上句而来,写诗人和家人游玩到傍晚时分,站在河边远眺。这句写的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上两句的深化和延伸。
第四句“岸柳畦菘几得霜”,是诗人在傍晚时分所看到的景物,这是全诗的重点所在。这句诗中的“几得霜”,是说大部分都被霜雪覆盖了。“岸柳”和“畦菘”都是诗人所见到的景物,它们都是生长在水边的,所以被霜雪覆盖,是很自然的。这一句写出了诗人所见之景。“拥随妇孺破川光”,是说妇女和小孩跟随着诗人走在被霜雪覆盖的田野小路上。“破川光”,是说他们的身影在被霜雪覆盖的田野里显得格外清晰。这句写出了诗人所见之人。“照人瘦蝶都成画”,“引子归鸦伴作行”,是说那些被霜雪覆盖的景象映照着人的脸,使人像画中一样消瘦;引导着归巢的乌鸦一同行走,使乌鸦也像画中一样瘦弱。这句写出了诗人所见之景。“初接遗墟散樵牧”,是说刚刚走近一些废墟就分散了打柴、放牧的人。这句写出了诗人所见之物。“犹留残照认宫墙”,是说夕阳还留在远处,还能辨认出宫墙的影子。这句写出了诗人所见之地。
最后两句“城头桥畔车声断,莫为闲游吊战场”,是说城头桥畔的车马声音已经消失了,请不要为了游玩而悲伤地想到战争的惨痛。“莫为闲游吊战场”,意思是说不要因为游玩而悲伤地想到战争的惨痛。这句是全诗的总结,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所见之物,又写出了诗人所见之人和所见之事。
这首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写秋天的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抒发了自己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对战争惨痛的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