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象传羲学,精符证孔文。
淹中期复贯,柱下此多闻。
道论馀黄子,经神觅郑君。
瀛寰坛坫在,儒墨任纷纷。
注释1:邓山长保之太守出箑索题因赠
邓山长,指邓长秀,当时任邓州知州。保之,取其字。箑(zhuō),一种古代书写工具,形如笔,用以蘸墨书写。
译文:邓山长,即邓长秀,是当时的邓州知州。保之,是他的字。他用箑(一种书写工具)蘸着墨水来给我写诗,我因此写下了这首诗送给他。
赏析:邓长秀用箑(一种古代书写工具)蘸着墨水给诗人写了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儒家经典的崇敬之情和对郑玄的敬仰之情。诗人对此表示感激之情,并将此诗赠与邓长秀。
注释2:仪象传羲学
仪象,古代用来观察天象的工具,此处指星宿图。羲学,指孔子的学说。
译文:在星宿图中可以看到孔子的学说,这是对孔子学说的尊崇。
赏析:这里诗人通过“仪象传羲学”一句,表达了他对儒家经典的崇敬之情。他将星宿图比作孔子的学说,以此来表达他对孔子学说的尊崇之情。
注释3:精符证孔文
精符,指精诚之意。孔文,指孔子之道。
译文:我对孔子之道的虔诚之心可以证明这一点。
赏析:这里诗人通过“精符证孔文”一句,表达了他对孔子之道的虔诚之心。他认为,他对孔子之道的虔诚之心可以证明他对孔子之道的尊崇之情。
注释4:淹中期复贯
淹,通“淹”,意为深究。中期,指中年时期。贯,贯通。
译文:我在中年时期深入研究了孔子的学说,将其贯通。
赏析:这里诗人通过“淹中期复贯”一句,表达了他在中年时期深入研究了孔子的学说,并将其贯通。
注释5:柱下此多闻
柱下,指古代官名,负责记录典籍。多闻,指丰富的知识和见识。
译文:我在柱下有很多知识,这些知识都是我通过学习获得的。
赏析:这里诗人通过“柱下此多闻”一句,表达了他在柱下有很多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他通过学习获得的。
注释6:道论余黄子
道论,指道家学说。黄子,指黄老之术。
译文:我对道家学说有所研究,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赏析:这里诗人通过“道论余黄子”一句,表达了他对道家学说有所研究,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注释7:经神觅郑君
经神,指经学和神学。郑君,指郑玄。
译文:我在寻求经学和神学的知识时,找到了郑玄。
赏析:这里诗人通过“经神觅郑君”一句,表达了他在寻求经学和神学的知识时,找到了郑玄。
注释8:瀛寰坛坫在
瀛寰,指四海之内。坛坫,指祭坛。
译文:四海之内都在举行祭典,而儒者和墨者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赏析:这里诗人通过“瀛寰坛坫在”一句,表达了四海之内都在举行祭典,而儒者和墨者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注释9:儒墨任纷纷
儒墨,指儒家和墨家两种学派。纷纷,指众多。
译文:儒者和墨者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这真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啊!
赏析:这里诗人通过“儒墨任纷纷”一句,表达了儒者和墨者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这真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