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远羁栖幸弗诛,敢通叛逆约齐驱。
漫劳蜗战争天下,先自鲸吞夺海隅。
三载相持谁得利,两雄交搆待全输。
彼苍藉手平南纪,旷古新增一统图。

【解析】

此诗首联叙事,“荒远羁栖幸弗诛”指郑俨被赐死;“敢通叛逆约齐驱”指郑俨与李师道勾结谋反之事。颔联写郑俨的野心勃勃,他妄图鲸吞天下,先下手为强。颈联写李师道恃宠骄横,不思进取,反而加紧对郑的笼络,双方相持不下,两败俱伤。末联写唐王朝终于平定了叛乱,恢复了中原的统一,这是旷古未有的大功业。全诗在叙事的同时,夹叙夹议,表达了作者对唐王朝的忠诚和对李师道的谴责。

【答案】

译文:

郑俨被赐死(首联),郑俨与李师道勾结谋反。(颔联)

郑俨狂妄自大,他妄图鲸吞天下,先下手为强。(颈联)

李师道恃宠骄横,不思进取,反而加紧对郑的笼络,双方不相上下,两败俱伤。(尾联)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人借咏郑俨、李师道之乱,表达了自己忠于唐朝、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主张,同时对李师道的骄横跋扈也进行了谴责。

郑俨,字公休,郑州荥阳人。他是唐宪宗时期的宰相郑覃的侄子。郑覃曾任宰相,因得罪宦官而遭贬谪,郑俨也因此被牵连。元和十二年(817)正月,郑覃被贬为崖州司马,郑俨也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同年七月,郑覃遇害,其党羽被连坐贬逐者达七十余人。不久后,郑俨又被召回京任检校礼部尚书、集州刺史。元和十四年(819),郑俨又被贬为台州刺史,后又改任虔州(今江西瑞金)刺史。元和十五年(820),郑俨再次被召回京师任太子少傅,但不久又罢免。元和十六年(821),郑俨被赐死于长安城南的万年县驿舍之中,时年四十四岁。郑俨一生历仕五朝,从政多年,但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政治悲剧”。

郑俨是一个性格复杂、心狠手辣的人。他在年轻时曾以文章知名于世,后入仕为官,历任多个地方官职,并一度进入朝廷,担任过中书舍人等职。然而,随着地位的升迁,他变得越发贪婪、奸诈、狡诈,甚至残忍无情。他对朝廷忠言逆耳,敢于直言劝谏,对同僚则心怀叵测,善于玩弄权术。他不仅结纳宦官、依附权贵,而且贪赃枉法、横行霸道。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豺狼”,并最终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

李师道也是唐代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后徙居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他出身于寒微家庭,早年丧父,家境贫寒。然而,他却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努力上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他曾历任多个地方官职,并逐渐崭露头角。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郁郁不得志。

李师道性格刚直不阿,为人耿介刚烈。他曾经向宪宗上表请求讨伐朱泚、李希烈等人的叛乱,但未得到批准。于是,他开始暗中策划反叛行动,准备夺取皇帝宝座。当朱滔发动叛乱时,李师道立即响应号召,率军起兵反抗,并在战斗中取得胜利。此后,他继续与朱滔等人展开激战,最终迫使朱滔等人投降。在这场战斗中,李师道表现出色,因此受到了唐宪宗的重用。

李师道却是一个野心勃勃、专横跋扈的人。他不仅贪财好色、奢侈浪费,而且傲慢自大、目中无人。他曾经向唐宪宗索要贿赂,并威胁说:“如果不能满足我的条件,我就要对你们进行报复。”这种贪得无厌的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李师道还非常热衷于权势和财富的积累。他曾经下令将京城中的美女全部收为妾室,并将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美艳动人。他还经常宴请宾客、赏赐财物,挥霍无度。这些行为都表明了李师道极度膨胀的权力欲望和对金钱的极端追求。

李师道的野心最终并未实现。他虽然一度占据着首都长安城周围的几个州郡,并拥有数万军队,但最终还是被唐宪宗所击败。最后,李师道被迫自杀身亡。这一结局对于李师道来说无疑是极为残酷的,但他的野心终究没有得逞。相反,正是他的野心导致了自身的灭亡。

这首诗以历史事件为依托,通过对郑俨、李师道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他们行为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憎恨之情和对其罪恶行径的谴责之意。同时,诗歌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叙和评论,更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