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澹空翠,飒然生晚凉。
花林隐精舍,藓壁下残阳。
夜静疏钟发,泉流曲涧长。
鬓丝禅榻旁,无隐木樨香。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赏析”,然后根据对诗句的理解作答。

理解诗句大意。

“山色澹空翠,飒然生晚凉。”意思是:山林的颜色清淡,像一片青翠的白云;凉爽的风突然吹来,使人感到清爽。

“花林隐精舍,藓壁下残阳。”意思是:花林掩映着寺院的精舍;苔藓覆盖的墙壁下,落日的余晖映出斑驳的影子。

“夜静疏钟发,泉流曲涧长。”意思是:夜深了,寺院里响起了清脆的梵呗;泉水沿着曲曲折折的山沟流淌。

“鬓丝禅榻旁,无隐木樨香。”意思是:我的双鬓被佛前的香火熏染得有些白了;但寺中没有桂花的香味。

然后分析诗人的情感。“山色澹空翠,飒然生晚凉。”前句写景,后句抒情。“爽”字,写出了傍晚时分的山色给人带来的清凉感觉。“飒然”,形容风吹过竹林的声音,这里指微风。“飒然生晚凉”,写出了山色的淡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鬓丝禅榻旁,无隐木樨香。”前句说环境幽雅,后句说人到暮年,不能不老。“无隐木樨香”。写出了作者晚年的孤寂。

总结全诗情感。“宿磬山寺”是一首描写山寺夜晚景色的五言律诗。首联写山寺夜景:山色空蒙,清风徐来,凉爽宜人。颔联写院内景象:花林掩隐着寺院的精舍,苔藓覆盖的墙壁下,落日的余晖映出斑驳的影子。颈联写寺庙夜晚的梵音和泉水流淌的景象。尾联写作者在寺庙中的所见所感:自己的双鬓因佛前的香烟熏染而有些发白了,但寺中并没有桂花的香气。

1.首联:写山寺夜色,点明时节——傍晚,渲染气氛——清新宁静。

2.颔联:写寺院内景,突出特点——绿树掩映、古意盎然;表现感受——清幽宁静。

3.颈联:写寺庙夜晚,渲染氛围——梵音入耳、泉水潺潺;表现感受——心境恬适、神怡气朗。

4.尾联:写作者所见所感,抒发感慨——韶华已逝、心绪难平;表现感情——寂寞惆怅。

【答案】

宿磬山寺

山色澹空翠,飒然生晚凉。

花林隐精舍,藓壁下残阳。

夜静疏钟发,泉流曲涧长。

鬓丝禅榻旁,无隐木樨香。

译文:

山色清冷空明如翠,清爽之风突然袭来。

花园里花木掩映着寺院的精舍,苔藓覆盖的墙壁下,残阳斜挂,余辉闪烁。

夜深了,寺里的钟声悠扬地传来;泉水顺着山间曲折的小路潺潺地流淌。

我双鬓被佛前的香烟熏染得有些白了;但寺中没有桂花的香味。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山寺的夜色,渲染了清新宁静的气氛。

首联写山寺夜色,为全文定下了基调。“山色澹空翠”,山色空明如翠绿色,给人一种静美之感;“飒然生晚凉”,清爽之风突然袭来,给人一种清新之感。这两句诗既写出了山寺夜色的美丽,又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愉悦。

颔联写庭院内景。“花林隐精舍,藓壁下残阳”,花林掩映着寺院的精舍;苔藓覆盖的墙壁下,落日的余晖映出斑驳的影子。这两句诗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面。

颈联写夜晚的情景。“夜静疏钟发,泉流曲涧长。”夜深了,寺院里响起了清脆的钟声;泉水顺着山间曲折的小路潺潺地流淌。这两句诗描绘出了宁静的夜晚和美丽的山间小河。

尾联写作者的感受。“鬓丝禅榻旁,无隐木樨香。”我的双鬓被佛前的香烟熏染得有些白了;但寺中没有桂花的香味。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