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澈凡心寄一枝,绿蒲团上写新诗。
片云不作三千界,长日何争十二时。
饭向午前挑菜甲,羹从秋后采莼丝。
人间岂少闲滋味,不是高僧那得知。

这首诗是苏轼对陶渊明的赞美,他以陶渊明自比,认为陶渊明是高洁、淡泊名利的人,他的诗文也具有这种品质。

诗句:

  1. “了澈凡心寄一枝”:表示苏轼将自己的心灵寄托在一枝竹子上,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
  2. “绿蒲团上写新诗”:描述了他在绿蒲团上创作诗歌的场景,体现了他的创作态度和风格。
  3. “片云不作三千界”:表示即使是一片云彩,也能带来无限的意境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赞美和追求。
  4. “长日何争十二时”:表示在漫长的白昼中,诗人并不觉得时间流逝得太慢,反而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
  5. “饭向午前挑菜甲”:描述诗人在中午之前就开始准备食物,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细致入微和对时间的珍视。
  6. “羹从秋后采莼丝”:描绘了诗人在秋季采摘莼菜制作羹汤的情景,体现了他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美食的追求。
  7. “人间岂少闲滋味”:感叹世上哪有不品尝美味的人,表达了诗人对美食的热爱和享受的态度。
  8. “不是高僧那得知”: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僧的误解,认为真正的高僧应该是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普通人,而不是清心寡欲、遁入空门的僧人。

译文:
苏轼借对陶渊明的赞美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他将心灵寄托于一枝竹子,创作出清新脱俗的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即使只是一片云彩,也能引发无限的想象和感受,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他认为在漫长的白昼中,时间并不显得漫长,反而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他在中午之前就开始准备食物,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精细和对时间的珍视。他喜欢在秋天采摘美味的莼菜制作羹汤,展现了他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他感叹世上哪有不品尝美味的人,表达了他对美食的热爱和享受的态度。他认为真正的高僧应该是像陶渊明那样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普通人,而不是清心寡欲、遁入空门的僧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